他不仅是一名辛亥志士,而且还是我国近代中医革新的先驱。
他行医数十年,专门精选了99种医书,分三集出版,名为《三三医书》,为中医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与何廉臣、曹炳章一起被世人誉为“浙江三杰”。
自制药物治愈肺痨,终成名医 以行医为掩护,投身革命
裘吉生,名庆元,是崇仁镇义门裘氏一位杰出的中医人才。裘氏家风以崇尚仁义为本,崇仁因此得名,遂称“义门裘氏”。传至裘吉生曾祖父时,崇仁发生山洪水灾,家宅被毁,良田被冲,其曾祖父亦被大水冲走,不知所踪。因此,其曾祖母只好挑着年幼的儿子(即裘吉生祖父)一路乞讨到绍兴,被山阴县城东门外的一户好心人收留,含辛茹苦地把儿子养大成人。裘吉生祖父长大后从事铜业手艺,立足山阴,生子名沛山。沛山长大后在钱庄当店员,并育二子二女,长子即裘吉生,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六月廿二日,八岁入私塾启蒙,十五岁时学习铜器手艺。
光绪十四年(1888),裘吉生到乾泰钱庄当学徒,两年后,患上了时人谈之色变的肺痨,已是吐血的第三期。肺痨在当时算得上是绝症,他到处就医,都束手无策。与其坐等死亡,还不如砺志习医,自治疾病,裘吉生把自己关进小屋,用当学徒的积蓄,买来了一本《本草纲目》,通宵达旦,潜心研究,把自己当做实验对象,用医生的处方对照《本草》进行药性的调剂。一年后,他从小屋里出来,没有任何的咳嗽声,而且脸色红润,身体康健,几近绝症的肺病竟被他自己治愈了,在当时算得上是奇迹。
钱庄学徒自制药物治愈肺痨的消息不胫而走,传遍绍兴,一时间很多有肺痨的人都来找他医治,大部分都被他治好。裘吉生的名气从此越来越大,并立志自学成材,做一名良医,在家门口挂牌开起了诊所,这一年他19岁。
光绪二十三年(1897),裘吉生在杭州尝试创办电厂。那年2月,一个叫陆肖眉的人在杭州试办电厂,遭到官府干涉。杭州府同意裘吉生接收电厂,改名为杭州大有利电灯公司。裘吉生立刻登报招股集资,并委托上海信义洋行购买德国西门子设备。次年4月,大有利电灯公司正式向城区发电,街上路灯亮起来了,但市民却担心“天火烧”,不愿接灯,公司陷入了没有市场的困境,无法再维持下去,裘吉生只好黯然退出杭州。
由于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民不聊生,裘吉生就立志以行医为掩护,投身革命事业。光绪二十八年(1902),裘吉生与徐锡麟、陶成章、孙德卿、秋瑾等人交往,从事革命工作。两年后,他将“吉生”化名为“激声”,经蔡元培、蔡元康兄弟介绍,加入光复会,参与大通学堂创办工作。光绪三十一年(1905),还创办了“教育馆”,积极宣传革命思想,与何廉臣等人成立了“绍郡医药学研究社”,被推为副社长,又创办了《绍兴医药学报》(后改称《绍兴医药月报》)。不久,徐锡麟、秋瑾等一批革命志士相继被害,裘吉生也成了清政府的“通缉犯”,不得不离开绍兴,到上海后经友人蔡某介绍加入了同盟会,仍以行医为掩护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光绪三十四年(1908),受同盟会委任转往东北,在满洲、奉天(沈阳)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当时,张作霖在东北疯狂追捕革命党人,他得到俄国人的密报,连夜单骑出关,才得以脱险。在东北期间,他结识了很多日本医界人士,留心收集珍贵的医籍,还积极搜购海外汉医书籍、东瀛版本中医书及先贤遗著稿本,得到不少珍藏孤本、精抄本,悉心研究,自谓“良医等于良相,治国原为治民”。
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辛亥革命胜利。裘吉生又回到绍兴,继续行医。1913年,袁世凯嘱当时的内阁总理熊希龄委任裘吉生为汉阳新关监督,他拂然不受。1915年,裘吉生正式在绍兴北海桥创办了“绍兴裘氏医院”,由于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裘氏医院在医界声誉日增。他又组织成立神州医药会绍兴分会,先后任副会长、会长,主持编辑刊印《医士道》《国医百家丛书》等,还恢复了《绍兴医药学报》,并任《学报》主编。绍兴医界学术活动在他和何廉臣、曹炳章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十分活跃,国内名家如张锡纯、张山雷均在《学报》上发表论述,成为中医界主要学术交流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