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接到母亲电话,景区修路,竹园将被征用。这一消息,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过去的时光里,想起竹园与我的点滴往事来,那里曾是我们的“乐园”。
家乡的竹园,大约有五六亩地那么大,一直沿溪边而布局,历经了多少岁月也无从考证,只记得它一直护着坡,任凭雨水冲刷一直挺立岸边。清一色的早竹,身材挺拔秀长,正像郑板桥老先生所说的,“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一样,翠竹掩映,一派幽静,浸润着人民的心灵,使家乡人的性格也变得恬静优雅淳朴,宛如一碗清水,清淡无色,却又绵长永久。
我与竹园最早接触是从学游泳开始的。那时的竹园下方,是一个天然浴场,那里有依坡而建的小道,还有就是像泳池一样的布局,由浅入深泾渭分明,下面尽是光滑的鹅卵石,看到的尽是鱼翔浅底的美景。当然最最增色的还是竹林下面有一个埠头,每当游累时,还可以坐在上面,或拿一根由均匀大小的竹子做成的鱼杆,边钓鱼边听各种鸟鸣声,丝丝凉风吹得我们更显清新舒畅,此时的刮风与下雨,日晒与雨淋好像统统都与我无关,恍若进入了另一世界,别具另一番风味,真正达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
当然,竹园里最热闹的时候还是春暖花开之时,听着竹子拔节的声音,我们的口欲也随之被调动起来。此时,全家老少齐上阵,挖竹笋,剥笋壳,一气呵成。在挖笋过程中更是有趣味横生的事情发生:有的挖到一半把笋挖断了;有的没挖几下,锄头的楔子掉了;有的干脆连锄头也缺了一角了,但大家的兴奋劲还是一样足,丝毫不受这些意外因素的影响,只想着回家可以煮笋干、泡笋汤以及做油焖笋吃了。那时的家家户户都在庭前房后晒着煮熟的竹笋,随着那竹香飘拂,看去就如一道很美的风景线。
最让我开眼界的,还在于竹子的深度开发上。那时,常常看见爷爷,拿一把砍刀先把竹子对半剖开后,再等份剖,直到变成小手指那么大后,再取出竹子外面的青丝,把它做成簸箕、扫把等等生活用品,当然还可把它制成竹桶,用它来舀水。也将竹篾编织成藤椅,制成竹排、竹炭、竹地板、竹算盘等等商品。记得有一次,有位竹编师傅来村里,教我们怎样编简单的小动物,虽则我们笨手笨脚,但在不断努力下,还是体验了一把艺术的魅力,虽则不成艺术品,但还是享受到了那份喜悦的过程。
印象中,竹园最美的时刻应该是在冬天里,尤其是在下雪后,整个竹林变成白色一片,摇一下枝杆,还可以再次体会一次下雪的味道。望着雪落水中,随江流去,不自觉地生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来。
回望一下,我们一晃也离家二十多年了,从孩提小伙到成年直至中年,但一回想起竹园里的那一份美的滋味来,感受却与日俱增,我想它已深藏在我的记忆深处了。
前两天,刚好回去看了那片竹园,它虽没有往日那成片绿荫的规模了,但留下来的竹林依然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就像等候候鸟归来一样,为它提供落脚的平台。
我捡起几片竹叶,一“闻”还是那样的芳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