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王阳明
“老师,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你说呢?”
“知道的理,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上,才见真功夫。”
“你说得也没错。但你再想想,如果光这一点,还用王圣人来说吗?而且还把它作为一种王学的核心理念来传扬吗?”
“我想也是,肯定不可能。圣人经典不能只作文字解的。那又该怎么解呢?”
“对,我们平常人,在生活中,是只有‘行’而没有‘知’的。明白这个意思吗?”
“不明白,请老师详解。”
“我们平常人的生活,行住坐卧间,都是被一个一个念头牵着跑的。其实大多的人,都做了念头的奴隶,作不了念头的主人,所以就只能是凡夫,成不了圣人的。”
“被念头牵着跑?什么样的思想决定了我们什么样的行为,老师说的是这个意思吗?”
“这个肯定。但我的意思是上一个念头决定着下一个念头,它们会一个连着一个、一环扣着一环不断下去,无穷尽也。也因为这样,而搞乱了我们的身心,让我们用错误的思想决定错误的行为。这就是有‘行’无‘知’之伤。”
“哦,想不到还有此说。那我们怎样才能做念头的主人呢?”
“在‘行’中有‘知’,也就是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加上觉知的过程,这就是‘知行合一’的本意之所在了。”
“哦,原来这样啊!”
“对,其实,这里面讲的核心还是起心动念。‘行’的过程,就是让我们的心念不断向外展开的过程。而‘知’则是逆着来,不让念头顺着走,把它给逆着扯回来。扯到哪里?扯到心里。”
“那扯回来的好处呢?”
“不让心再染污了。”
“难道这些向外展开的相续念头,会染污我们的心?”
“对,我们平常人的念头,都离不开自己的欲求,和由此欲求而引发的情绪体验,概括起来讲,不外乎‘贪、嗔、痴、慢、疑’的内容,和由此引发的‘怨、恨、恼、怒、烦’的情绪体念。”
“嗯,所以有人说,我们的身体是由一堆错误的思想和混乱的情绪组成的。说的就是这个理吧?”
“没错。而这些,都像是污染这个灯泡的油污,不断地展开,不断地污染,也因此,遮盖了心灯本有的光明。”
“那怎么去除这层油污呢?”
“这就是王圣人告诉我们的修行经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
“老师,那又怎样做到‘行中有知,知行合一’呢?”
“对于这一点,我在上面《用心生活》中讲到了,用觉知观照的方法。让我们时刻保持一份对自己行为的觉知。不让相续性思维一个一个地展开,就是这个地方下功夫,才算是找到了下手处。”
“哦,用觉知破妄,用观照收心。老师是反复讲到这一点。”
“对,因为重要,所以要反复讲,唯恐不及,耗神费力,又得不到利益。”
“老师慈悲啊!”
“人生难得,中土难生,不知修行,空过一生啊!”
“嗯,老师可谓语重心长了。”
“有位修行人问禅师道:‘智者,您现在开悟了,跟没有开悟前有什么不同吗?’禅师道:‘开悟前,我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想着吃饭。开悟后,我吃饭的时候想着吃饭,睡觉的时候想着睡觉。这就是它的不同。’你知道这话的意思吗?”
“听了老师上面的讲述,我应该有所明白。禅师的意思是:没有开悟前,自己总是妄念纷飞,经常被念头牵着跑。开悟之后,我就按住在当下,成为念头的主人了。”
“对,孺子可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