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新闻频道 | 今日嵊州 | 乡镇网闻 | 嵊州专题 | 嵊州论坛 | 外媒看嵊 | 嵊州网视 | 国际国内 | 政务频道 | 文化频道 | 生活频道 |健康在线 | 
综合新闻 -- 今日嵊州 -- 乡镇网闻 -- 国际国内 -- 嵊州专题 -- 嵊州网视
[论坛注册]  [登录]  
   嵊州新闻网 >> 图片中心 >> 嵊州图闻
著名作家叶兆言原来是嵊州人
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作者:撰文/陈良钦 2020年12月17日09:35:52 

  他是叶圣陶的养孙,更是嵊州一名革命烈士的后代。从事写作四十年来,他已撰写了七八百万字,出版近二百本著作,对于他来说,写作就是生命……

作家叶兆言

  笔者近日正在编修竹山(现归属于剡湖街道竹前村)《陈氏宗谱》,借来同村《郑氏宗谱》作参考,偶然发现当代著名作家、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叶兆言原来是嵊州竹山郑重烈士的儿子。《郑氏宗谱》记载:叶兆言原名郑生南,幼小被中国文学元老叶圣陶儿子叶至诚相中,收为养子,改名叶兆言。

少年叶兆言与祖父叶圣陶

  现将《郑氏宗谱》有关内容抄录如下:

  “孝义郑生南概述:郑公生南祖籍浙江省嵊州市竹山村人,臣淼公四子。郑氏十九世孙,行禧百一。幼小聪明伶俐,惹人喜爱,被中国文学元老叶圣陶之子相中,因其无嗣,恳收为蜈蛉子,取名叶兆言。义父叶至诚曾任江苏省文联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义母姚澄是江苏省锡剧著名演员。兆言这个名字是各取父母名字中的“姚”“诚”各半组成,足见已融为义父母之血肉,疼爱之至。生南是按家族习惯得名。长兄生财(慎锐),次兄生淮,三兄生苏。

  郑生南(叶兆言)一九五七年丁酉一月初五日(实际是1957年1月5日,农历是十二月初五日)南京出生。一九八二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一九八六年就读(毕业)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班(研究生)获硕士学位,任金陵职业大学教师,江苏省文艺出版社编辑,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创作员、副主席,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等职。

  生南一九八○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死水》《别人的爱情》等,中篇小说集《夜泊秦淮》《五异人传》《纪念少女楼兰》《走进夜晚》《叶兆言文集》等。散文集有《流浪之夜》《烟雨秦淮》等。至今已写了四百多万字(目前已达700多万字),作品特点通俗易懂,是中国当代文学新秀,为郑氏宗族增辉。

  配南京市(实际为苏州市)王氏月华,生于一九五七年丁酉七月初四日(实际是1957年7月30日)。生一女叶子。公得知族人修谱,叶落归根,归宗认祖,可谓孝焉,然不忘叶氏养育成材,以涌泉相报滴水之恩,义也,孝义之身,人之难矣,亦当羞杀温侯。” (注:括号内为笔者所加)

  另据《小说月报》2017年6月17日第六期刊登的叶兆言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的长篇散文《纪念》一文中提到:“我在十岁时候,从造反派那里知道自己是一个被领养的小孩,时至今日,我仍然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怎么一回事。我只知道我的血管里流着的是一个普通平民的血。……很多好心人都以为我所以能写作,仅仅因为遗传因素。有的人甚至写评论文章说我身上有一种贵族气质。溢美也好,误会也好,不管怎么说,我能够在文坛上成名,多多少少沾了我祖父和父亲的光。我的祖父和父亲,不仅文章写得好,更重要的是他们有非常好的人品。他们的人格力量为我被读者接受前扫清了不少障碍。我受惠于祖父和父亲的教育与影响这一点不容置疑。

  父亲不止一次说过,觉得我这个儿子和亲生的没有什么两样。父亲知道这是我们之间一个永恒的遗憾。事实上,多少年来,无论父亲还是祖父,都对我非常疼爱。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常常有人利用这个话题,而父亲从不利用我是领养这个事实来伤害我。

  我偶尔从一张小照片上知道自己本来姓郑,叫郑生南,照片上的我最多只有一岁。我想这个名字只是说明我出生在南京。”

  又据《重庆晚报》2010年4月7日报道《叶兆言自曝是革命烈士后代,不是叶圣陶的亲孙子》。文中说:“目前,著名作家叶兆言在杭州图书馆参加当地一家报社的读书会,叶兆言演讲称,我来杭州第一件事情就是给我的亲生父亲上坟,我父亲葬在玉皇山下的烈士陵园里面。通常别人都介绍我是叶圣陶孙子,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标签,也是一个招牌。但其实我是一个被领养的孩子,我跟叶家没有血缘关系。我大概9岁的时候才知道我的祖籍在浙江,是一个革命烈士的后代。”

  时间回到1959年。那一年,郑、叶两家同居南京,叶兆言父郑重家同江苏省文化局一位领导同住一个大院,当时叶兆言养母姚澄作为江苏省锡剧团著名演员常到文化局领导处汇报工作,一来二往,姚澄同叶兆言生母马招弟相互熟悉,她了解到郑重家有三个分别为5岁、4岁和2岁的儿子,郑重因长期在难苦环境中工作,积劳成疾病亡,马招弟准备带孩子回嵊州竹山。叶至诚、姚澄夫妇膝下无子,姚澄向马招弟恳求收养郑生南为养子,马招弟同意了她的恳求,把郑生南交给他们收养,改名叶兆言。叶至诚、姚澄夫妇视叶兆言如同己出,疼爱有加。

  后来郑家兄弟找到叶兆言,想要他的一张照片,开始互相往来,叶兆言也叫了马招弟为妈妈,兄弟姐妹也相认了。马招弟逝世后,她的墓碑上也刻上了郑生南的名字。叶兆言(郑生南)也经常来杭州给父母坟上扫墓。至此,叶兆言可谓叶落归根,认祖归宗。其实,在世人眼中,叶兆言就是嵊州竹山人郑生南,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叶兆言生父郑重(1914—1959),又名郑仁苗、臣淼。1935年起担任村保长,1939年加入中共地下组织。1941年,根据党要建立抗日武装的指示,他利用担任保长的合法地位,在本村组建起一支有10余人枪的村自卫队。1942年7月,日军占领嵊县。中共嵊(县)新(昌)县委决定把郑重掌握的竹山自卫队和党员孙岳生掌握的四维乡牛团湾的“侠义部队”拉出来成立“嵊东独立中队”。当部队行军至白泥塘时,被土匪王老三部袭击,被缴了械。经县委与王老三再三交涉,只放还了人员。后县委又重新组建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郑重在部队中担任政治教员随队行动。抗战胜利后,郑重随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至江苏。解放战争时期,曾参加过淮海战役等十余次重大战役。全国解放后,又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同去的还有女儿郑凯(郑桂花),从朝鲜回国后分别到淮安、苏州、南京等地工作。历任政治教员、区农会长、团副政治指导员、师政治处民运副科长、秘书科长、江苏省第九康复医院副政委、江苏省科协副秘书长等职。郑重一生有过两次婚姻,原配马氏,生一子名生财(慎锐),一女名郑凯(桂花)。继娶马招弟,生三子,分别名生淮、生苏、生南(分别出生在淮安、苏州和南京)。生南被叶至诚夫妇相中,收为养子,改名叶兆言。

少年叶兆言(前中)和祖父叶圣陶(前右)、父亲叶至诚(后右)、母亲姚澄(前左)及堂兄在一起

  郑重一生南征北战,舍生忘死,积劳成疾,1959年病逝于南京,年仅44岁,被评为革命烈士。

  叶兆言成长于一个书香世家。祖父叶圣陶是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斐然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父亲叶至诚也是著名作家、编辑,曾被评为“首届金陵藏书状元”;母亲姚澄是锡剧表演艺术家、姚派艺术创始人。伯父、姑姑也都从事文学出版工作。女儿叶子也是当代作家新秀、80后女博士,已出版多部文学作品,还有作品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叶家“一代泰斗,四代文人”成为文坛一段佳话。

  叶兆言作为一个名家的后代,很尴尬,也很有压力。祖父叶圣陶不鼓励叶至诚当作家,父亲叶至诚也不鼓励叶兆言当作家,但叶兆言还是选择当了一个作家。

  叶兆言很早就表现了自己的才气,及时得到了祖父的指点。在文革时期,叶兆言正在上初中,有一次叶圣陶发现他竟然能背出一连串辛弃疾的词,很有些吃惊,于是叶圣陶就让他从头开始,学习平平仄仄平平,方法有点像旧时私塾先生,叶圣陶报一个字,叶兆言对一个字。但随着年龄增长,叶兆言越来越喜欢看19世纪的欧洲小说。高中毕业待分配那会儿,几乎整整一年的时间,叶兆言都和祖父住在一起。叶圣陶到80岁还每天8小时看书、写作,叶兆言从祖父那儿学到要当作家,就要保持一直坚持坐得住的能力,从祖父那儿得到了平时不可能得到的东西。

  叶兆言养父叶至诚(1926-1992),江苏苏州人,他出生时,父亲叶圣陶已是中国文坛名人,少年时代在家庭中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他很早就表现出了写作方面的特殊才能。16岁时,和哥哥、姐姐合编《花萼》散文集,上中学以后迷上外国小说,博览群书。1948年,他投入到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中,不久去了苏北解放区。解放后的土改中,叶至诚作词的《啥人养活啥人》一歌,风行大江南北。1956年,叶至诚已是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正在他风光无限、春风得意时,因创办文学刊物《探求者》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改造。一年后被调回来创作剧本,先在越剧团,后在锡剧团。文革中又成为被打击对象,身体上、精神上遭到严重折磨。到1978年4月才得到平反,重新回到作家协会,任《雨花》编辑部副主编、主编,1988年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全国老编辑荣誉奖。

叶兆言作品

  叶至诚喜欢藏书,曾被评为金陵藏书状元,但却不允许儿子叶兆言乱看书,他一直有个作家梦,1957年因为写作被打成右派,不愿意儿子重蹈覆辙,甚至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和文学毫无关系的人。高考制度恢复后,叶至诚反对儿子考文科,偏偏鬼使神差,因为叶兆言眼睛不好,只能考文科。1978年,叶兆言考上了南京大学中文系,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父亲并没有向他祝贺,苦着脸很冷静地让他以后不要写东西。但实际上,叶兆言父亲还是把想成为一名作家的创作激情传给了他,使他受用一生。

  家庭没有给予叶兆言成为作家的鼓励,却给了他一个得天独厚的宝藏,让他获得了一个后来影响一生的习惯——读书。家里高大的书橱把一面墙堵得严严实实,这面书墙成了叶兆言童年时最先面对的世界,他是父亲藏书的直接受益者,常常躲在父亲的书房里,狼吞虎咽地读书到深夜。

  1974年,叶兆言高中毕业,进工厂当了四年钳工。当工人时,他也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工人,学习了数学、机械制图、微积分,还上夜校。很少有人像他这样,做工人也读这么多书。1978年,叶兆言考上了南京大学中文系。上大学以后,他对于读书如饥似渴,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成年累月海量的阅读,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催生出了另一种激情——写作。1980年10月大二时,叶兆言的两个短篇小说《无题》和《舅舅村上的陈世美》分别在两个著名文学刊物《雨花》和《青春》上发表,开启了他正式发表作品之路。这两篇小说是他同一天写成的,使他备受鼓舞。一年级到二年级的暑假里,他一下写了8篇小说,发表了5篇。就在他文学之舟似乎一帆风顺之际,又陷入了突如其来的困顿,此后整整5年,他一篇小说也发表不了,收到了大量的退稿信。正是在这样的境遇中,磨练了他的性子,也锤打了写作能力,更激起了他对文学的热爱与执著。本科毕业后,叶兆言进入金陵职业学院当了一年老师后,再次考入南大中文系研究生。蛰伏5年之后,1985年,正在读研的叶兆言中篇小说《悬挂的绿苹果》发表在《钟山》上,使他重拾起文学创作的信心。1986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死水》。叶兆言研究生毕业之后,进了江苏省文艺出版社,不久离开了出版社,走上了专业创作之路。使他真正成名的则是1987年、1988年发表的《枣树的故事》《状元镜》,为他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也赢得了文坛的高度瞩目。之后,他迎来了创作的“井喷”时期,其作《追月楼》获1987-198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江苏省首届文学艺术奖。他的几部中篇小说《追月楼》《半边营》《十字铺》组成了蜚声文坛的“夜泊秦淮”系列,奠定了叶兆言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叶兆言作品

  叶兆言在写作上不仅高产,而且高质。作为小说家,他几乎成了得奖专业户,《关于饕餮的故事梗概》等作品四次获得江苏文学最高奖——紫金山文学奖,《美女指南》获《小说月报》百花奖。凭借长篇小说《刻骨铭心》、散文集《乡关何处》《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人物》等作品,折桂第十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马文的战争》等三次获得完全由读者投票选出来的《小说月报》百花奖。长篇小说《刻骨铭心》是叶兆言继《夜泊秦淮》之后25年新历史小说的扛鼎之作,获得第三届(2017-2018)钟山文学奖长篇小说奖。《南京传》获得第四届施耐庵文学奖,散文作品《桃花扇底看前朝》获得第十五届十月文学奖,短篇小说《滞留于屋檐下的雨滴》获得《小说选刊》双年奖(2016-2017),小说《花影》被陈凯歌改编为电影《风月》。

  叶兆言说:“写作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全力以赴的投入,每一次写作都是可以去玩命,一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事情。”对于他来说,写作就是他的生命,他勤奋而高声,翻开他长长的作品目录,40年、七八百万字、近二百本著作,他的著作堆起来,早已超过他的身高,用“著作等身”这句话来形容早已不够。叶兆言每天都在不停地写作,高铁上、飞机上、旅馆里,只要一有空,有一台电脑,他就能开始写作。他与文学情定终身,他将一直写下去。由于叶兆言在文学创作中取得优异成绩,2015年6月8日,他获得江苏省宣传文化领域最高荣誉奖——紫金文化奖章。

叶兆言作品
编辑:何东铭
微信公众账号
嵊州新闻网
《今日嵊州》数字报
  延伸阅读
>>文化生活
剡湖街道中心学校美丽校园建设侧记
崇仁镇中心卫生院搬迁公告
新消费成潮 小盲盒撑起千亿市值
设计牵手“黑科技”,帮您拥抱数字时代
良心产品是必需品,不是奢侈品
英超综合: 热刺、利物浦双双战平
“小龙女”李若彤首度出书《好好过》
《赤狐书生》玩颠覆 考场变噩梦最恐怖
网上看《今日嵊州》
数字报纸首页缩略图
图片中心
专题推荐
· 【专题】2020世界互联网大会
· 【专题】聚焦十九届五中全会
· 【专题】浪费可耻 节约为荣
· 【专题】村(社区)组织换届
· 建设重要窗口 展现嵊州风采
· 【专题】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专题]深入推进"三个年"活动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
嵊州网视
国内要闻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2020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评述
习近平同智利总统皮涅拉通电话
习近平同坦桑尼亚总统马古富力通电话
锦绣小康|字里行间系真情
如何把实体经济搞上去?习近平这样说
国际要闻
美国开始新冠疫苗接种
俄国防部:纳卡地区局势平静
特朗普又干了一件大事,联合国都急了!
最震撼一幕,默克尔情绪近乎失控!
美国最新挑衅,中方送美八个字!
英国这一次又玩到了最危险的地步!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