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先解释标题中的两个字:
挟:用胳膊夹住,叫挟制。即倚仗势力或抓住别人的弱点,强迫服从。
徒:有多种解释。这里是指空的,表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
立锥之地
《五帝本纪》中有两篇文章,因不长,特抄录如下:
炎黄之争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炎帝和黄帝,是传说中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出现,意味着氏族制度已向解体时期发展了。为了增加奴隶,扩大财富和领地,氏族部落间频频冲突。战争中,一些利害与共的部落组成了联盟。
炎黄之争,曲折地反映了黄河中上游地区两大部落联盟争夺盟主地位的历史。黄帝富有谋略和勇武,他先争取各部落归心,同时做好战争部署,因此在阪泉大战中打败炎帝,统一中国,炎黄两族开始融合。
战蚩尤
蚩尤作战,不用帝命。
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
蚩尤,传说是九黎族的领袖。九黎,即九个部落的联盟,活跃在晋、冀、豫交界的地方。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当时指所辖的八十一个氏族酋长。神话里形容他们“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大概是指九黎族的那些部落以猛兽为图腾,勇悍善斗。
涿鹿之战,以及上一篇写到的阪泉之战,都是在华夏族形成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黄帝的胜利,也就使得炎黄两族以及部分九黎族结成一体,定居中原,共同开发黄河流域,使之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舜,又称虞舜。是那个时代一位部落联盟的大酋长。另有一种说法,说是根据当时禅让的传统,舜继承尧担任了大酋长。当炎黄两帝以及部分九黎族结成一体,定居中原后,舜认为不能那么多人都挤在一起,这样下去,以后连吃住都成问题,他就主动提出,愿意到南方去发展。黄帝很赞赏他的发展眼光,就同意了他。舜是中华文明史上第一位从黄河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的人。
舜带着部落,从北向南而来,到了会稽山麓,突然出现成群结对的人,挡住了他的去路。舜想,我跨长江、过钱塘,一路上都很顺利,唯有这里使我难过去,就把此地叫做“越”吧!他又一看,顿觉非常稀奇:啊呀,这些人都不穿衣服,无论男女老幼,一概用苗草编织起来的东西,遮挡住身体的三个部位。这些苗草有青绿色的,有淡黄色的,很好看,犹如现在的“三点式”泳装。
舜就问,你们是什么人,敢来阻挡我的去路。
这些人大声回答,你都看到了,我们只有苗草遮身,被称为“三苗人”。我们原来不是这里的人,我们是南粤人。我们是从广东、海南来这儿的。那时我们看到这里有水,以为也是海。来了才知道,这不是海,是湖,湖水不深,湖里的鱼也不大,我们觉得来错了。现在我们想回,回不去;要活,无法活。
舜一听,三苗于越,这是好事啊,有利这儿的发展。
这些“三苗人”,每人手里拿着锥子。这锥子是用来把苗草编织起来、穿针引线的工具。他们也只会干一件活,就是向水中投掷鱼叉。鱼叉是用折来的树枝做成的,一端有两个尖尖的牙齿,一端有长柄。鱼叉往水中一投,打上鱼,用以生活。他们性格粗野,好打架、格斗。舜正在思考、想事之际,他们就把鱼叉朝舜的方向投掷过去。舜立刻指挥下面的人,把他们制服,大声说,你们这些“三苗人”,如果再这样蛮横无理,我叫你们死无葬身之地!
“三苗人”扭头一看,果然周围都是水,心想自己真的死了,连个埋葬的地方都没有,只有把我们扔到水中喂鱼去了。我们以前只晓得人吃鱼,哪儿听说过鱼吃人呢!于是主动放下了鱼叉。问舜,你是什么人,为什么到这里来?
舜说,我是黄帝下面一个部落联盟的大酋长。想过去,蚩尤那么厉害,我们在黄帝领导下把他诛杀了。今天,我会怕你们几个蟊贼吗?我来这里是发展生产的,只要你们放下武器,不挡住我的去路,我就不杀你们。
“三苗人”立刻跪下来求饶。舜说,你们都起来吧,我带领你们去种粮食,这样才有饭吃;我还带你们去种棉花,这样可以织布穿衣。走!他把手向前一指,大步向前走去。成群结对的“三苗人”紧跟在他的后面。
他们爬山涉水,向前走了一段路程。舜停止脚步,从一个“三苗人”手中拿过一个锥子,使劲向前方一山上投去,那锥子在空中划出一道长长的抛物线,便稳稳地立在山顶上。
这里就是我们的立锥之地。舜大声地对“三苗人”说,从此,你们在这里生产生活,种麦、粟、玉米、高粱、苎麻、棉花,有了吃和穿,生活就不发愁了。我还要告诉你们,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你们应该有自己的姓氏,我决定,你们都姓斯。斯,是这个、这里的意思,是始的谐音,表示一切从这里开始,今后你们不要再说是“三苗人”了,就说是“山越人”。你们之间,自己有相互喜欢的一男一女,可以结婚成家。这一番话,使这些新的山越人,对舜产生了极度的信任,表示绝对服从舜的领导。他们虔诚地在舜的面前叩拜天地,因为舜是他们的大恩人。
立锥之地,又称立足之地,表示站得住脚,能住下去或生存下去。
舜立锥之地的山,从此被称为舜皇山。山上有一口井和一座庙都冠以舜的大名。山的西南面有一个自然村,因相互毗邻,也以舜而得名。
山越人逐渐发展成了个大族。东汉建安元年(196年),贺齐任剡长,将县城从江东移治并筑城墙,推行以土地国有化为基础的屯田制,使大族的山越百姓成为屯田客。占有大量土地的山越人对此非常不满,以斯从为代表的山越人就起来强烈反对,贺齐剡长就把斯从镇压了。山越人作鸟兽散,远的逃跑到江西、福建、湖南、湖北,近的逃奔到邻县的东阳、诸暨,也有一小部分到西白山的小村落里躲藏起来。贺齐剡长镇压山越人后,“拣其精健为兵”,后来贺齐成了孙权的一员大将。由于山越人踊跃从军,积极参战,孙权的二十万军队中,山越人占其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