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入药的禹余粮
毕功了溪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舜到了耄耋之年,老态龙钟的他,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有一天,他想把干儿子禹叫到跟前谈话。因为他心中有句话已经到了不得不说的地步了。
禹,姓姒,又称夏禹。舜时,禹任司空,主管水利事业。禹的父亲鲧,因洪水泛滥,奉命治水,采用修堤堵塞的方法,费了九年时间,水患仍未消除,因此被舜处死。这一回禹得知舜叫他,禹没有马上就去。是因为他想到了父亲,还是别的原因呢?禹在一条路上来回走了几趟,正当他徘徊不定、犹豫不决时,舜步履蹒跚地走来,禹看到舜暮气沉沉,便迅速跪上去,说,干爹,您老人家这么大年纪了,有话说一声,我去就是了,何必您亲自出来呢!
舜说,叫你来,你不来,你是不是对我杀了你爹有意见啊?
禹说,没有,您老人家的英明决断,我怎敢有意见。我爹他思想僵化,一条道走到黑,该杀!
舜笑了一下,你小子真会说话,心里真的是这样想的吗?
禹说,干爹我们不说这些了,您有什么话就说吧!
舜一把将禹拉到自己的身边,轻声说,我要你做我的继承人,把王位传给你,趁着我还有一口气,让你做一个在我庇护下的儿皇帝。
禹像被电击一样,赶紧从舜身边离开,嘴里连声说着不干不干。他接着说,干爹,我理解您的心情。不过,我做您的继承人不能这样做,我必须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舜说,什么事情才是惊天动地啊?你是不是想像你爹那样治水?
禹说,干爹,我做梦都想治水,您就让我去治水吧!
舜说,你爹费了九年时间都没有治好,这是要担风险的。
禹说,担风险我不怕。我爹费了九年时间没治好,我就用十九年,二十九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反正我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舜说,想当年我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来发展,也是要担风险的,我不怕。这方面你有点像我,比你爹强。他想了想,又说,好吧,我同意你去治水。为了能使你做成这件惊天动地的事,我派伯益、后稷两人协助你。这两个人,一个是主管畜牧业的,一个是主管农业生产的,他们都比你老练、成熟。你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想出治水的法子来。
禹踌躇满志地说,这个我已经想好了。我爹之所以费了九年时间没有把洪水治好,是因为他只用了一种办法——堵。这水单靠堵是堵不住的,我要用一个和我爹相反的方法,对水进行疏导。不过……禹说到这里就不往下说了。
舜说,你的办法好呀,对水就要疏导。你有什么话尽管说,不要吞吞吐吐。
禹说,疏导河水,必须疏浚江河,开山打石,这需要大量的人力。
舜说,你要人,我们有的是人。那些山越人,他们聪明能干,吃苦耐劳,上山似猛虎,下海如蛟龙。他们那种团结拼搏的精神必定可以人定胜天。但你同涂山氏姑娘新婚才四天,她能同意吗?
禹肯定地说,她会同意的,完成我爹未竟的事业,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为了治水,我愿抛妻别子,弃家离舍。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我也万死不辞。
看到禹雄心勃勃,舜站起来拍拍他的肩膀,说,我要的就是你这样的豪情壮志。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夏本纪》里的这篇文章记载了大禹跟涂山氏姑娘新婚的第五天,就离家治水,在外十三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他采取疏浚江河、因势利导的方法,终于战胜洪水,消除水患。
历史上,大禹治水从黄河龙门峡开始,到治理了溪结束,功盖华夏。归去后,舜把帝位禅让给他,大禹便建立了夏朝。大禹最后治理的溪就是剡溪。因大禹治水毕功于此,故名了溪,溪边上的村子改名为禹溪,以作纪念。宋朝状元王十朋写了一首《了溪》诗,赞扬大禹治水的功绩:“禹迹始壶口,禹功终了溪。余粮散幽谷,归去锡元圭。”诗中“余粮散幽谷”这一句,就是指山越人跟着大禹去治水,每个人身上都背了很多馒头作干粮,直到水治好了,馒头没有吃完,剩下的余粮就散在幽谷之中。馒头入土后,化为石头。《本草纲目》中称它为禹余粮。禹余粮俗称石馒头,状似卵蛋,光色纯真,乡下人请为神药,用以止血疗伤。西晋《博物志》也有了溪禹余粮的记载,并说乡人用它和游客贸物。直到如今,农民在耕作时,常常会在地下挖出几粒禹余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