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发布)
各乡镇、街道,市级机关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治污水、排涝水、防洪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绍兴市委、市政府关于“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治水力度,倒逼嵊州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推进幸福嵊州建设,特制定本意见。
一、重要意义
(一)实施“五水共治”是贯彻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的重大行动。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全面提升发展质量。绍兴市委市政府站在绍兴大城市建设的高度,作出了“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的战略部署,以治水为突破口重构产业、重建水城。抓好“五水共治”是我市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绍兴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重大行动。
(二)实施“五水共治”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嵊州地域空间不大,环境容量有限,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尽管这些年我市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了实质性成效,但印染、造纸等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仍占据一定分量,排放总量大,历史欠账多。“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治水与转型升级紧密相连、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其中产业转型是基础,只有产业转型,才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通过“五水共治”,实行机制倒逼,是推进嵊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三)实施“五水共治”是建设幸福嵊州的现实需要。嵊州境内河道、水库山塘众多,水网密布,山水相依,“水兴则市兴,水美则市美”。根据嵊州市的优势和特点,为实现推进跨越发展、共创共享幸福嵊州发展目标,我们必须在更大范围内用足水优势,做好水文章,加快建设具有文化特色和优美生态的山水旅游城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化以人为本、标本兼治、突出重点、综合施策理念,推进源头治水、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全民治水,全面改善水系、水面、水质、水岸整体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努力把嵊州打造成为“水清岸绿、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城市。
(二)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稳步实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制订规划及建设计划,以科学治水理念指导“五水共治”实践,落实水环境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任务。
——突出源头,重抓治污。坚持“治水先治污”,着力解决当前影响水环境的问题,突出重点水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源头治理,促进产业提升与治水工作互动发展。
——项目驱动,综合治理。综合运用水环境治理的新技术、新举措,加快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真正实现以项目实施推动治水、提升产业。主要是投资百亿元以上实施十大产业项目,投资百亿元以上实施十只基础设施项目(简称“双十双百”行动)。
——各方联动,合力共建。建立健全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协调机制,及时与上级作好衔接,强化市与乡镇(街道、管委会)联动、部门协同和社会监督,推进上下游、区域内外合力治水,加快形成水生态文明共建共享新格局。
(三)主要目标
通过三年努力,到2016年,全市产业层次明显提升、河道水质明显好转、防洪能力明显增强、饮水条件明显改善、节水效率明显提高、江河景观明显优化。具体指标: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争取调整为8︰51︰4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25%以上,实现由高排放、高能耗大户向清洁生产、节能低碳先进城市转变。
——嵊新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由一级B标提高到一级A标,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9%,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农户受益率达90%以上,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及以上,剡溪江下游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好转;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平原地区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山区及半山区农民饮用水安全覆盖率达到95%,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水库年病险率控制在3%,重要山塘基本消除安全隐患;集镇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市区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出。
——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45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30立方米以下。
到2020年,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确立;下市头—禹溪沿线综合整治工程、丽湖景区堤防景观工程及湛头滞洪水库的生态、景观功能全面发挥,嵊州“山水旅游”发展实现重大进展。
附件:嵊州市“双十双百”行动重大产业项目计划表
嵊州市“双十双百”行动基础设施项目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