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俚语,叫做三个女人一台戏,意思是说,只要三个女人凑在一起,那个热闹,就像演戏。三个女人,尚且如此,那么三四十个女人,或者更多的女人凑在一起,叽喳之声,该不会赛过地震吧?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有个导演罩着这些女人!
或许有人会说,一个男导演,面对三四十个女人,天长日久,不被女色熏得昏头昏脑,那才叫怪。男导演!谁说的?要知道,今天我给大家说的导演,不是男的,而是女的。女人罩女人,对路吧?
“导演”是个80后,名叫叶锦璐。之所以开始给“导演”两字加注引号,在于她并非正式导演。叶锦璐原籍上虞,毕业于浙江警官职业学院,2008年,参加嵊州市公务员招考,成为看守所一名管教民警。工作期间,叶锦璐通过自学,获得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文凭。
习惯上,看守民警被在押人犯统称为“所长”,咋和“导演”扯上边呢?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就在叶锦璐自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课程时,有亲朋好友开她玩笑,说你已是民警了,还费那劲干吗,莫不是你想去当导演?于是乎,后来就有人戏称叶锦璐为“导演”。
熟悉看守业务的人知道,在押人犯之所以将每个穿警服的民警唤作“所长”,源于约定俗成。当年我在秘书科工作时,有一次随科长去看守所了解情况,刚进大门,就见正在门边劳作的几个短刑犯人,齐声朝我喊“报告所长”。我傻了,心忖组织啥时任命我为所长了?面对一头雾水的我,科长一边乐呵,一边向我解释原因。我这才知道高墙电网内,竟有如此一个不是规矩的规矩。
对于这个规矩,我向来不予认同,原因也是简单:每个县级看守所,只配一个所长,一个教导员,另加数个副所长。如果看守民警都是“所长”,岂不乱套?这就是我之所以要把叶锦璐冠以“导演”的真正原因。
千万不要以为我杜撰的这个称呼,不伦不类。事实上,叶锦璐每天所做的工作,就是按照监规,也就是“剧本”,要求每个犯罪嫌疑人无条件执行,否则,就属违规。你不妨估摸一下,导演不就是让演员按照剧本“依样画葫芦”的人么?
叶锦璐所管的“演员”,具有较大的流动性。近年来,市公安局看守所收押的女性犯罪嫌疑人,每天总是保持在三四十人左右。三个女人一台戏,那么多个女人同台表演,该是大戏了。原先,驾驭这些“演员”的女管教民警,共有三个,后来调走两个,仅剩叶锦璐。“一肩挑”的工作量,甚至包含了为在押女犯剪发等类琐事。好在副所长屠孟峰也是女的,每当叶锦璐忙得团团转时,屠副所长就会及时向叶锦璐伸出援手。叶锦璐不无感激地说:“屠副所长经常对我雪中送炭。”
时下女性犯罪的类型,多涉诈骗、卖淫、吸毒等。叶锦璐说:“对于女性犯罪嫌疑人,光靠监规约束,远远不够。”叶锦璐指了一下自己的脑门,说:“经常得动脑筋,否则,真的很难镇住这些‘女演员们’。”
叶锦璐之所以将女性犯罪嫌疑人称为“演员”,是因为她们少有男性犯罪嫌疑人敢作敢当的习性。许多违法犯罪女性,一俟案发,她们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表情,足可让荣赝“奥斯卡最佳演员”之冠的演员们汗颜。比如有些女犯,坚持认为:“我只是给老板打工而已,怎么能等同老板,将我当同案犯关呢?”基于委屈,她们会以一哭二骂三寻死的方式,违反监规。叶锦璐说:“对付这种吵闹的最好办法,就是及时掌握她们的思想动态,然后对症下药。具体做法为12个字: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治人。通过三管齐下,促使她们正视现实,安心改造。”
情、理、法“三管齐下”的工作方法,不仅让叶锦璐镇住了在押女犯,更为主要的是提升了女犯们的改造积极性。二季度,女犯监室连续三次卫冕“文明监室”称号。基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叶锦璐也就顺理成章成为这一季度的“监管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