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至1977年这21年间,正是我的中青年时期,在这期间多次参加兴修水利劳动,劳动时间多半在“今冬明春”时光。其中几次兴修水利劳动被我记录在当时嵊县县委印发的《劳动手册》里,这手册至今还保存着,曾经的兴修水利光阴定格在历史的时空。
第一次参加兴修水利劳动是在1956年1月。1955年秋季,我考上绍兴一中就读高中。学期结束前夕学校布置的寒假作业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回乡参加当地生产劳动,待新学期开学将生产队出具的劳动证明交给学校。我回到出生地三界八郑村,村里正在建造章格岙水库,库址在村庄西边山上的凹凸处。我参加的劳动为夯实水库堤坝,夯土的工具叫夯头,是一轴头圆木,高约一米半,圆径三寸,这段树轴三四十斤重,圆木两侧装有三个抓手。我和两位乡亲用双手各自握住一个抓手,将夯木举起两米来高,即高过我们的头顶,然后用力砸下,这一举起一砸下必须齐心协力,才能奏效。
我们三人将夯头举起又落下砸地这一短暂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喊起“举起那个来哟……哼唷!”挺有劲头,挺有意思。如此一举一砸,夯土劳动持续了5天,每天约7个小时,在夯土劳动中,自觉手力柔软,用力艰难,几天下来,腰酸背痛,手脚疲惫。然而,第一次使用夯头夯土,劳动内容新鲜,又能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自己感到很自豪。若干年后,我见到一篇文章,是记述家乡水库的:水库“位于八郑村西大雷山半山腰土名叫樟格岙,故名。始建于1957年前后,为均质土坝。蓄水量10万立方米,灌溉八郑村3000来亩水田,为村民自来水主要水源。是全市112座小(二)型水库之一。”
除了章格岙水库,我还参加了长乐江挑泥劳动。这项工程称长乐江改江,或称长乐新江,当时我参加了一共7天半的劳动。长乐新江挑的泥,是向江底挖泥,以挖深河床,同时向两岸底脚挖泥,以拓宽江面。挑泥需从江底挑起,经过临时设定的弯弯曲曲的小径,挑上江岸,以增宽两岸堤坝,劳动强度较大,够疲劳的,是韧的战斗、韧的进程。
我参加过的兴修水利劳动远不止这一库一江,还曾经参加过辽湾水库挑泥劳动、公社西干渠道的挑泥劳动等等。
回首半个世纪前大兴水利建设的劳动场景,可谓千军万马,轰轰烈烈,其中坚力量、主心骨是广大农民兄弟,功在千秋。如此,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对消除千百年来的洪涝、干旱灾害和确保用水卫生、改善生态,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改造山河的壮举,堪称对大禹治水精神的继承、弘扬。而今日,五水共治不也是上个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兴修水利的延续、发展和一脉相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