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把目光穿越时间隧道,重新投到1976年的那个夏天。天气很炎热,但比天气更热的是辽湾水库火热的劳作场景。站在一个高坡往下望,目之所及的是一个大工场,2000多辆双轮车在大坝与附近一座小山之间来来往往。这时,一位农民拉着满满一车黄土,他的任务是将这一车质量稍差的沙质黄泥土倒在心墙外侧地方,但不知由于天气太热、头脑有些发昏的缘故,还是由于其他原因,一不小心将这车黄土倒在了心墙区域。
泥土一倒下,立即与其他上千车黄泥土混在一起。这一举动刚好被辽湾水库大坝总设计师何佩德看到了,他将负责这片工地的施工人员叫了过来,要求先将这车不符合要求的泥土全部清理掉后再进行下一步工序。
“一共有上千车的黄泥,这小小的一车土会有影响吗?”施工人员提出疑问。何佩德说:“大坝事关群众的生命安全,能容得下一点小小的瑕疵吗?”
辽湾水库位于长乐镇,为彻底治理大昆江和长乐江水患而建。1972年开始动建,但由于各种原因,一时搁置,一直到1976年,辽湾水库大坝才开始正式兴建。
“大坝动建后,那个场面现在是无法想像的,2000多辆双轮手推车同时作业,来来往往都是运土的人,那壮观的作业场面让人热血沸腾。”辽湾水库大坝设计师之一、工程师张东樵说起辽湾水库大坝的建设场景,依然很激动,“尽管那时待遇很低,一个正劳动力一天一斤粮食(由劳动力所在的生产队提供),一天只有1毛工钱,但没有一个人偷懒,大家有多少劲就使多少劲地狠干。”
但最让张东樵记忆犹新的是,当时领导、设计者和施工者对大坝质量从严控制的精神。大坝中间起到抗渗防水作用的结构叫作心墙。辽湾水库与南山水库一样,都是粘土心墙堆石坝,从名字可以看出,大坝的心墙是由粘土做成的。
质量控制从大坝还未建设就开始了。在造大坝之前,设计者首先到辽湾水库大坝附近各座山进行考察,经过踏看和化验,终于发现附近一座山上有符合要求的粘性黄泥土。
大坝开始施工之后,为控制质量,每天有三四十位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监督,上千车黄泥从小山拉到坝基处,当黄土在坝基处铺到20厘米厚时,就用大型滚桶紧紧压实。然后才能铺第二层,20厘米松的泥土压实之后,高度只剩12~13厘米。这样一换算,63米高的大坝,心墙的黄土层足足有500多层。
“为什么只能铺20厘米呢?这是因为铺得越薄,才能压得越实,大坝的心墙就越牢固。”张东樵说,“心墙是一座大坝最关键的地方,所以必须做好,容不得一点瑕疵,这也是何佩德何老经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本文开头的小故事就发生在大坝心墙建设之时。
为了保证心墙黄土的质量,辽湾水库施工处还有化验室,黄土一层铺好之后,就会从各处取一些泥土样品到化验室进行化验,合格后才会压下去,仅仅化验这一项工程,已非常庞大。
心墙这样做,对于其他工程也毫不含糊。在建设心墙外侧的反滤层和砂砾层时,也层层严把质量关。
“根据设计要求,从心墙到大坝外侧依次为砂、小石子、大石子,石子一层层安排。当时为了控制质量,在现在辽湾水库大坝处,开设了很大的工场,然后将江底的砂子和石子运到工场,用筛子分成砂子、直径1~2厘米的砾石、直径3~4厘米的砾石等,然后立模,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铺设,这个工程量也是相当大的。”张东樵说。
1981年,算上中间停顿的时间,辽湾水库经过历时10年的建设,终于完全建成。大坝建成之后,景象壮观,土坝高达63米,且坡度较陡,这在省内极为少见。水库最大库容1080万立方米,相应水位155.6米,水库能有效控制20年一遇洪峰不下泄,正常蓄水能保证附近村镇近万亩农田灌溉用水,校核洪水达500年一遇,起到调节洪峰、削减洪峰的巨大作用,减轻洪水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