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东水库位于北漳镇北漳村原水口自然村后,距离我家小柏村约1.5公里,是名副其实的我身边的水利工程,几十年来,我亲眼目睹了上东水库的变化。
1958年,全国掀起了水利建设的热潮,上东水库也于此时开始施工。上东各村的农民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工地,肩挑大小畚箕,手推木制独轮车,天天运土到大坝上。挑运农民似十里长龙,小雪小雨当好天,大雪大雨不停工,一天工夫胜两天。开凿隧道的农民,日夜铁锤丁当,硬是把坚硬的花岗岩炸开,大坝上三十多人排成两行,用粗绳拉着数千斤重的碾盘,把黄泥土层层压实。历经7年,在1964年7月上东水库竣工,坝高25米,长355米,蓄水685万立方米,灌溉良田8800亩,集雨面积26.8平方公里。
1967年,嵊州遭遇大旱天,从6月23日一直旱到11月3日,时间长达131天,溪断流,山塘小水库朝天,全县3.5万亩晚稻绝收。而上东水库流域,库水经东、中、西三条总长36公里的干渠,日夜不停地灌溉着8800多亩良田,还有余水支援黄泽人民。大旱之年迎来大丰收,农民笑逐颜开。
历经30余年风雨,上东水库逐渐从灌溉为主向生态保护多元化发展,特别是历经1981年9月1日大洪灾和1988年7·30特大洪灾两次自然灾害,不仅对水库库容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重要的是需要对水库中下游成千上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责。
1991年,上东水库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大坝加高4.8米,总投资567万元,投工62.97万工,迈上了中型水库管理序列。黄泥土采自黄金坞大牛山脚下,自卸卡车装运,川流不息运上大坝;压路机轰鸣,把土压得严严实实。机械设备代替了过去人拉手推的局面,效率大为提高。大坝两面用上东特产花岗岩块石护坡7000余平方米,安全系数大为提高,大坝中间还用乌块石镶嵌着“上东水库”四个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水库蓄水增加到99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02万亩,还可发电、养鱼,调节防洪能力,水库迎来了大变样。
2014年,为进一步提升上东水库防洪灌溉能力、造福子孙后代,上东水库又一次除险加固工程开始了,按百年一遇设计、千年一遇校核,总投资2800余万元,由绍兴市九九水利公司承建,预计2015年年底完工。
本次工程除对溢洪道、输水隧道、管理房、防汛道路进行全面除险加固外,主要工程是大坝防渗墙建设。在全长224米的大坝上,建设宽0.8米,最大坝高31.2米的防渗墙,采用宽12米、高10多米、重8吨的乌卡式钻机打桩,用高压水泥泵灌注混凝土2400多立方米。全面整修溢洪道,全长261米、宽25米,底基固结灌浆,用2300多立方米钢筋混凝土三面浇筑而成,现已大部分完工。
在紧张有序的施工场地,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工作,伸向天空的钢筋、坚固厚实的防渗坝体已初显上东水库的新貌。在两个百年和四个全面的伟大征程中,上东水库又将以崭新的姿态,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水利和生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