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豆子
包粽子
今年是何家坞精品民宿建成的第一年。民宿老板李培君决定,邀请全村20位村民共聚一堂。“一是感谢村民们的帮助,再者也请村民们提提意见。”
“猪圈”上的年夜饭
登上高处,闲情雅致的“石磨人家”、记忆中寄托相思最多的“外婆家”、儿时经常串门飘着饭菜香的“邻居家”、结伴嬉戏留下最多欢乐的“同学家”……乡间独有的悠闲之风扑面而来。
中午十一点半,阳光正好。“邻居家”的二楼,一串串红色的小灯笼挂在树梢,村民们簇拥着走上楼梯。“老华你来了!”“老吴好久不见!最近在忙啥”长桌旁,村民们用当地话你一言我一语攀谈起来。这些平均年龄70岁以上的老人,彼此已经陪伴了大半个世纪。
村民们陆续到来
“吃团圆饭的这个房子,也是改造过的。原来这下面是个猪圈。”李培君指了指房子,“2016年,我初次来到何家坞,就感受到了一股发自内心的舒畅自然,这份自然,正是我一直在寻觅的。”同年,李培君开始建造精品民宿,终于在去年8月份试营业。“当时,村民们没少帮助我们,到现在也有很多人在我们这里打工。这个猪圈是我改造得比较有特点的,请全村人在这吃顿饭,也算是回馈村民。”
“对村里的闲置农房收储和统一开发利用,采取合作、合资、合股方式与社会资本共同开发。何家坞这些旧房子很多都属于危旧房,我们租用过来,每年付给村民2000元的租金,再统一重建或修缮,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也使这些黄泥房得到了有效保护。”李培君介绍,民宿村的打造,不仅仅是建筑的修复,更重要的是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觥筹交错间的一句话
“感谢大家这一年来对民宿的支持,希望大家新年快乐,明年继续红红火火!”记者被一阵热闹的呼声所吸引。循声望去,正是推杯换盏正浓之时。李培君的祝酒词简单却很实在。
李培君告诉记者,民宿在建立之初,没少受到村民们的支持。“有的村民会帮我们搬装修材料、有的村民会帮我们打扫民宿。这个村子里,没有一个反对建立民宿的人。”
为何没有人反对?老人们告诉记者,“这里人少,就想图个热闹。”华六旺76岁,是全桌年纪最大的老人。20多年前,儿女带着孙子孙女离开何家坞,老人就开始了独居的生活。“当初,村子里只有十几个老人,只有过年,村子里才有一点‘人气’,40座房子,基本都是闲置的,到了晚上村子静悄悄的。”老人习惯了村里的生活,因此不肯随儿女住在外面。“家里没什么钱,每年房子维修费还要1000多块钱。有了民宿,我们也能找点事做了。”
华六旺正说着,一旁的华春娇碰了碰他的胳膊肘。“六旺啊!就怕客人挖竹笋,乱扔垃圾,坏了村里的环境。”华春娇说,去年8月份开始,游客多了起来。她指了指桌上的油焖笋说:“很多游客是冲着咱的毛竹林来的,但是也怕咱的竹笋被他们挖了去。”老人们在为村里热闹起来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开始担心起另一个问题:游客能不能像他们那样爱护村庄?“这个问题我们也想过,家家户户的林子我们都围起来了,”李培君说,“游客在入住前我们会告知他们,不要动村子里的一草一木。”
村民们的致富经
“我们的日子也好起来了!”村民们彼此交谈收入的声音此起彼伏。每到节假日,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民宿经济,让这个藏在深山中的小山村重新焕发新的光彩。席间,华春娇又给大家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去年十一的时候,有对小情侣到这住宿。我刚好在家里蒸红薯,味道飘出去把他们勾来了。”热情的华春娇拿出两块蒸好的番薯递给小情侣,本要送给他们,谁知二人还掏出了钱。“他们说不能白吃我的,非要给我塞100块钱。这以后,我们都把自己做的土特产卖给民宿,比以前多赚不少。”
李培君告诉记者,民宿经济在改变华春娇生活的同时,也带给了其他村民经济效益。“民宿体验不同于传统饭店旅馆,也许没有高级奢华的设施,但它能让游客体验农家风味,感受古村魅力。”李培君说,他们聘请当地村民做服务员、厨师,统一培训上岗,解决了当地一部分劳动力,而民宿为游客提供的食物,也基本都是向当地村民采购。“桌上摆着的白色的酒叫藤梨烧酒,是我们当地特产。以往老百姓采来只能赚个20块钱左右,现在我们民宿统一收集,和当地村民一起包装,通过精品的打造来提升价值,一瓶能够卖到100块。对于老百姓来说,赚钱的路子多了。”
酒过三巡,李培君提议,大家一起拍一张全家福。全家福的寓意是团圆,也是人心的“共筑”。李培君希望能够通过民宿,将全村人再次聚在一起,共同致富。左邻右舍在一块合个影,乡里乡亲的情谊更浓了,心更近了,村子再焕生机,大家打心眼里高兴。“一,二,三,茄子!”阳光下,村民们的笑容在冬日暖阳下熠熠生辉。“新年了,祝大家身体健康,年年有余。这是新年的第一顿团圆饭,以后每年过年我们都聚在这里,年年拍张全家福。”李培君冲村民们挥了挥手,“欢迎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