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记载,近代曾普遍使用的煤油灯是1853年由波兰人发明的。一盏煤油灯由灯芯、灯头、灯座、灯筒组成。因这种煤油灯多数由上海美孚公司生产,民间便称其为“美孚灯”。现这种煤油灯已几近绝迹。
“美孚灯”以棉带做灯芯;金属材料的灯头四周有多个爪子,以固定灯筒;旁边有一个可控制棉带升降的小齿轮,可调节灯光的强弱;灯头有螺丝绞,可与灯座绞合固定;灯座采用玻璃材质,内可置煤油的“油箱”;棉带的一端露于灯头,一端伸入的“油箱”把煤油吸到上头。点燃棉带上头,罩上玻璃灯筒,刹时照亮全屋,点灯动作便算完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孚灯”在没有通电的农村地区使用极为普遍。有的姑娘出嫁,还用“美孚灯”在前,以照亮前程。计划经济时期,煤油的供应有限,要凭煤油票才能购买,所以主人们会适时调节灯的亮度,以节油。只有孩子们写作业的时候才把灯光调亮些,还要几个孩子围灯而坐,共用一灯。勤俭的女主人更是不会让灯光白白浪费掉,会在一旁支起便桌,纳鞋底或缝补衣物。
(此件由市收藏协会会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