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我国市场商品供应不足,为保证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国家实行了“计划经济”,用发放各种商品票证来分配商品。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中国老百姓进入了长达四十余年的“票证时代”,而这些票证也深深烙进了一代人的记忆之中。我国发行的票证包括粮票、肉票、食用油票、糖票、布票、棉花票、香烟票、老酒票、火柴票、食盐票、豆制品票等等,名目繁多,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世界之最”。
其中,粮票是由当地粮食局核发,居民用粮只能到国家指定的粮店购买。去外地用餐、途中在车船中用餐,都要凭专门粮票获取。北方的粮票还有精粮、粗粮之分。
1957年7月起又印发肉票。根据城乡差异,汉民每月每人供应猪肉4至8两;回民每月每人供应牛羊肉1斤4两。
另外,遇到节日会按照户口本人额,配置一些过节所需商品的票子,并限制在节日的3至7天以内使用。
这是1970年第4季度核发的酒票,票面印有“最高指示:必须把粮食抓紧”,共两张,每张定量为“一合”(读一格)。合为容量单位:10勺等于1合,10合等于1升。一合酒约为2两,凭这份酒票可以打4两酒。当时社会商品的短缺状况可见一斑。
(此件由市收藏协会会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