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张万琪,1944年10月出生于嵊州。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名家画院副院长、中国文艺家书画院副院长兼上海分院院长。荣获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曾宪梓教育基金奖”。
9月15日—17日,心结中西情系剡溪——张万琪回乡汇报作品展在市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这是张万琪离乡20年,第一次回到故乡办画展。
“说自己‘少小离家’,多少有点夸张,但说‘老大回’,确是事实。当年我历剡溪,经舜江,达镜湖,退休在即时又接到邀请,飞越了太平洋到美国任教”,匆匆20年转瞬即逝,“但不管我离开多久,不管我身处何方,我永远是一个‘嵊县囊’。”他说。
从剡溪之畔到大洋彼岸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露刚过,中秋将至。秋欲凉未凉。
倒是一片月色正好。三分如水,五更霜落。
故乡,是一个深刻在心底的名字,更是一份从未忘却的牵挂。
我是嵊州人。无论身在何处,他喜欢这样介绍自己。
因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数十年的时光。更因为艺术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绿城》
张万琪出生于富润,少年时代在石璜度过。乡间的生活虽则贫乏,倒也能在自得其乐中充实岁月。用树枝在泥地作画,认真临摹图书、牌九上的人物,成全了对绘画最初的憧憬。
遇见商敬诚,是一种偶然,或许更是一次注定。
花鸟画家商敬诚,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中国美院前身),受过完整的中国传统绘画教学,是潘天寿、黄宾虹的亲授弟子。他几十年蛰居嵊州乡间,在一所中学任教美术,却不曾一刻放下对艺术的执著。他一生教授学生无数,张万琪是其最得意的弟子之一。
跟随商敬诚先生学画的5年时间里,张万琪每星期都要步行二三十里山路去长乐学画。老师话不多,只是让学生围着看他作画,然后装订成册,让他们拿回家,自己去一遍遍地临摹。一星期后,再给学生习作批上简短的评语。“有时老师把习作还给我时,会在我的一部分画上夹上截得小小的一张张长方形的毛边纸,上面写有简短的批语:‘用笔大胆’或‘格调雅致’”。张万琪回忆。
那段时光,张万琪临摹了老师一百余本册页,共计万余幅画,完全可以乱真。他的另一个老师、画家冯俊臣就被“骗过”,把张万琪的临作十余幅以为商敬诚的原作装裱珍藏,多次在收藏界流转品赏,直到张万琪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看到,才还清了这个有些尴尬的历史“真面目”。这是后话。
1974年,张万琪被保送进入浙江美院(现为中国美院),开始学习油画。这也给了他一个人生难得的机会,使他全面系统地得到一次学院派的西方艺术语言熏陶,接触了主要是俄罗斯巡回画派传统的马克西莫夫油训班在中国油画艺术发展中的影响和教学,使他在心中又深深埋下西方优秀文化的种子。这时候的他开始“用中国画的理念来画油画,用西洋画的技法来冲击中国画”,所创作出来的一批作品风格与当年有了较大的差异。
2007年,从绍兴文理学院艺术系主任的位置临近退休之际,张万琪意外收到来自美国的一纸邀请,聘请他前去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外语系讲授“中国文化”课程。于他的艺术生涯而言,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他正式确立“心结中西”的艺术理念。新的尝试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边是赞扬和认可他的创新精神,一边认为他离经叛道,不守规矩,斥之为“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