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嵊州市率先在全国实行以“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为精神内涵的“民情日记”制度,开拓了一条党的群众工作新途径,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以此为发端,20多年来,民情日记经历了一个开创、发展、创新、再发展的螺旋式发展过程,在“变”与“不变”的实践中,开创了新时代群众路线的“浙江样本”。
上篇:民情日记之“变”
时代在变,作为一个诞生于上世纪末的党建经验做法,民情日记也紧跟时代脉动,在载体、领域、内涵等方面不断拓展和丰富,从而使它的生命力历久弥新。
载体之变——
从小本子到大数据
一篇“民情日记”,托起一条“致富之路”。时隔20多年,当年因“民情日记”知名的雅璜乡,如今已并入石璜镇,但“民情日记”仍在延续。
20年前雅璜乡干部开展“民情日记”活动。
20年前,得益于一篇“民情日记”,石璜镇雅璜村曾经的一条烂泥路,修建成了一条4米宽的石子路,为村民出行带去了便捷;现在,这条路又变成了6米多宽的水泥公路,而这样的改变,缘于新任驻村指导员周栩翀的一篇“民情日记”。
“游客开车进来难,村里毛竹、香榧等特色经济作物运出去也难,村民拓宽道路的愿望十分强烈。”这是周栩翀在“民情日记”中所写的。与以前写在本子上的“民情日记”不同,这次,她将“民情日记”录入了“民情脚印”App。同时,嵊州通过大数据比对分析发现,石璜镇、长乐镇、谷来镇一些驻村指导员的“民情日记”中也有类似反映。
随即,一场场民情分析、一次次实地调研……这篇“民情日记”很快就转化为一项民生工程——跨越三镇、全长38.7公里、投资8140.07万元的道路扩建工程正式上马,惠及周边7万余名村民。
20多年来,从手写日记到推广微博、微信,再到探索即时服务的“民情脚印”App、“三驻三服务”小管家系统,“民情日记”紧跟时代脉动,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
今年,石璜镇跻身阿里巴巴钉钉“数字乡村”——“乡村钉”试点乡镇,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构建精“智”阵地,试点开发“民情钉”应用。“整合党建、村务、便民、平安、公益等服务资源,开设‘民情钉’串门、民情收集、民情反映等功能模块,畅通干群交流渠道,并统计分析民情走访、问题流转、村民反馈等数据信息,提升村级自治村民参与度。”石璜镇党委书记钱杭栋说。
载体是基础,制度是保障。今年,嵊州市以问题为导向,组建嵊州市“民情日记”领导小组,嵊州市委书记挂帅,统筹协调全市“民情日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市“民情日记”办公室,与“三驻三服务”工作专班合署办公,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积极打造新时代“民情日记”升级版,实现民情收集、记录、上报、交办、反馈全流程移动化、信息化。
同时,嵊州对“民情日记”实行“三闭环”管理机制,按照“反映必反馈、落‘指’必落实”的原则,限时予以解决,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在线下,构建一套问题处置闭环,对企业、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依靠所在镇街、派出单位、共建单位等力量借势借力解决,今年初以来已解决线下问题4326个;在线上构建市镇两套问题处置闭环,对信息系统收集的问题,根据问题类型和难易程度,精准匹配办理层级和责任单位,确保问题第一时间得到解决,今年初以来已交办解决各类问题552余个,办结率99.9%。
领域之变——
从小乡村到全市域
一本“民情日记”,源于民情,始于乡村,随着新时代“民情日记”的发展,嵊州的“民情日记”覆盖面也越来越广:从乡村到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从村民到居民、企业主等群体;从乡镇干部到村社干部、部门干部等服务主体。
驻村指导员下乡助农。
“三驻三服务”便是新时代“民情日记”的集中体现。嵊州全市320名驻村指导员、51名驻社指导员、572名驻企服务员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覆盖式的联系走访,形成了一篇篇“驻村日记”“驻社日记”“驻企日记”,每一篇生动的文字后面,都记录了他们为民解困、为企解难的故事。
驻村指导员在农村基层的第一线,他们善于做群众工作,想方设法为百姓办实事,哪怕是所谓的“小事”。
石璜镇楼家村是嵊州最大的生姜生产基地,面积千余亩。今年3月,受石璜江施工影响,流往生姜基地的江水基本断流,田地里的部分姜叶缺水微卷。“当时生姜正值生长旺盛期,需要每天浇水,如果问题不解决,损失会很大。”民情联络员周肖丽和黄新助第一时间找到施工方协商,最终施工方抢挖引水通道,用大水泵将另一侧的江水引入生姜基地,解决了姜农用水的问题。
驻社指导员是社区居民的“贴心人”,他们走街串巷,专治社区“疑难杂症”。
民情日记发源地雅璜村。
湖都花苑东区与隔壁小区仅一墙之隔,那边的居民可以通过东门到小区里来散步、健身,已成惯例,这边的居民也可以自由出入对方小区。去年湖都花苑通过旧小区改造后,在东门安装了门禁,居民进出需要门禁卡,这导致隔壁小区居民的意见很大。
“他们认为对方可以随意进出自己的小区,而自己却无法去他们小区,觉得不公平,当时就有人筑起了围墙将大门堵死。”曾经当过老师的郑建华当驻社指导员已两年,是大家眼里值得信任的“和事佬”。当他得知此事,立刻赶往了现场,了解情况后,安抚现场群众的情绪,并邀请双方代表和街道办事处、房管委、城管、公安等单位和部门工作人员一起协商此事。最终经过两个小时的调解,郑建华提议,隔壁小区居民想进入湖都花苑,湖都花苑的物业可以为他们办理免费的门禁卡,但围墙必须由对方自行拆除,至此双方矛盾终于化解。
驻企服务员是企业的生产、发展的“左右手”。今年,针对疫情防控期间企业面临的诸多困难,嵊州在“民情日记”基础上创新推出“企情日记”,帮助企业解决复工复产中的痛点难点。
位于嵊州高新园区的浙江汇景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在去年资产重组后,计划今年扩大生产,然而受疫情影响,公司资金链出现了问题,这让企业陷入了两难。
作为该企业的驻企服务员,园区投融资科科长郭潜第一时间将国家出台的低成本融资政策送到了企业,并且利用自身的职务及专业能力优势,主动联系了农商银行嵊州支行和瑞丰村镇银行嵊州三界支行为企业提供上门服务,并帮助企业和银行商讨融资方案。经过数轮协商努力,最终成功帮助企业获得两家银行共计800万元的授信融资,顺利解决企业的资金难题。
截至目前,嵊州943名“三驻”干部已全部入驻“三驻三服务”系统小管家,已走村入户3.2万余户次,走访企业15600余家次,记录民(企)情日记36355篇,办结问题5196个,办结率99.8%。
内涵之变——
从找上门到沉下去
“师傅,上面有我的联系方式,背面是我的微信号,有什么事情就直接跟我说。”今年58岁的贺宝荣来自绍兴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今年3月底,从岗位退下的他,主动请缨来到三界镇福源村担任驻村指导员。“来村不久,村民对我还不熟悉,我自己做了这张联系卡发给村民,就等于架起了我与村民之间的‘连心桥’。”
“民情日记”是为民服务的主动性体现,一切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市长直通车、民情月商会、优化企业服务联盟、民情分析会……从问题找上门,到干部沉下去,新时代“民情日记”已成为打造服务型政府、化被动为主动的重要手段。
从被动到主动,就需要基层干部向基层走得更近一些,民情日记写得更勤一些,办事效率再高一些。今年8月,嵊州市总工会启动“当一周工人、体工会初心”活动,25名工会干部分4批下企业当“一线工人”。他们下沉车间,不仅要到一线岗位体验工作环境、劳动强度,还要抽时间了解员工所思所想,帮他们解难纾困。
干部进企当“一线工人”。
嵊州市总工会权益保障部部长孙建龙原先在“恒中机器”当驻企服务员,平时也经常下车间了解情况。这次,他响应号召,到总装车间当一名“一线工人”,干一样的活,想一样的事。“持续高温天里,总装车间通风条件差,虽有吊扇,但数量少,降温效果不明显,工人们汗流浃背。”感同身受的孙建龙,便向公司负责人提出了增加工休时间、加装吊扇等建议。很快,建议被采纳,总装车间新添了两台总价10万元的大型工业吊扇,工人们上下午的工休时间也各有延长。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基层干部真正站在群众的角度,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民情日记”最大的内涵之变。也正是如此,嵊州各个部门从自身职能出发,结合“民情日记”,主动转变政府职能,将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的主动思维切实体现出来。
如嵊州市纪委开展纪检监察“民情日记”工作,建立定期走访、信息记实、精准分流、首问责任、上报会商制度,把监督触角主动前移,打通监督最后“一纳米”,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嵊州市信访局开展信访“民情日记”工作,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流动信访局”,变群众跑为干部跑,推动信访矛盾在“窝门口”化解;嵊州市司法局开展民情日记“融调解”工作,通过平台、队伍、方式、文化、资源、制度六方面融合,做深做细做实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工作,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下篇:民情日记之“不变”
民情日记最大的“敌人”是形式主义,它是一本日记,又不仅仅是一本日记。那么,嵊州是如何使这一传统党建经验扎根开花、生生不息的呢?归根结底,是广大基层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发展为要的责任心、务实干事的恒心。
不变的是——
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今年66岁的李春阳是当年的雅璜乡党委书记,他坦言,记“民情日记”是被“逼”出来的。
当时,不少乡干部工作作风不实、纪律松懈,村民意见很大,形容他们是“三要”干部——要钱(征收农业税等)、要粮(完成粮食统购任务)、“要命”(管理计划生育)。更让他受到触动的是,雅璜村一百姓上山干活时不小心摔成重伤,3个月后家人上门求助时,他才得知此事。
为人民谋幸福,是“民情日记”的初心。1998年3月,李春阳提出在全乡干部中开展记“民情日记”的构想。当年底,嵊州市确定了“民情日记”“串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的“六百”精神,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驻社指导员协助社区干部梳理社区内现有的闲置用房信息。
而一本“民情日记”,便能彰显干部与群众的亲密关系。当年,一段时间内雅璜乡干群关系比较紧张,乡里让干部走村串户,把群众呼声收集起来,很多干部就住在雅璜,坚持不懈为群众解难题,慢慢地,干群关系开始变得和谐起来。一位村干部在“民情日记”中这样写道:“跟村民打交道,需要换位思考,互相理解才能知道矛盾在哪。”他坦言,群众信任你了,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李春阳的“民情日记”里,多处出现“刘仁香”这个名字:1998年3月23日,雅璜村村民刘仁香丈夫去世两年多,本人瘫痪,女儿13岁,家庭无经济收入来源,应重点照顾;4月27日,发动乡干部给刘仁香家捐款,每月照顾大米30斤;10月15日,除大米外,再不定期照顾资金50元至100元……
如今,这位不幸的村民早已去世,但在乡干部的关照下,她体面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起初有乡干部担心无事可记,但走访得越多,要记的东西就越多,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多。时间一长,干部和群众的心想在一起,事业就有奔头了。”李春阳说,“‘民情日记’就是我们镇的‘传家宝’。”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民情日记”是发现问题并推动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而嵊州基层干部在践行新时代“民情日记”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这样的感觉,戴溪雅舍民宿负责人李培君最有体会。
乡镇民情分析会。
这是雅璜村引进的第一家精品民宿,也是带动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民生工程。立项的第一天,“戴溪雅舍服务微信群”随即组建:水压不够,乡干部协调重铺管道;安装空调时与村民发生纠纷,乡干部及时优化施工方案……最终,民宿提前半年竣工。
曾经,雅璜干部人手一本日记。而今,虽已听不到纸上“沙沙”的书写声,却感受到富有时代气息的为民真情。这种真情,发端于李春阳等“50后”干部,传承给当打之年的“70后”“80后”干部,又深深感染了“90后”年轻干部。
1995年出生的楼再豪是石璜镇目前最年轻的民情联络员,他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浏览“民情雅璜”,看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反映了哪些诉求。“当我成为驻村指导员后,才明白‘民情日记’的真正含义。我们做的每项工作,老百姓都看在眼里、盼在心头,所以得时刻想着他们。”楼再豪认真地说。
不变的是——
发展为要的责任心
“卢师傅,直播时人气旺不旺?围观的人多不多?”“每次有好几千人,一天能卖掉三四十斤茶叶。”一有时间,贵门乡西景山村驻村指导员杨磊便喜欢去茶农家中坐坐,了解茶叶线上销售情况。
茶叶是西景山村的支柱产业和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改变西景山村茶叶销售形式单一、价格由收购商主导的现状,杨磊驻村后,主动当起西景山村高山有机茶的“代言人”,通过微信、网络等方式推介茶叶,首批助销茶叶70多公斤,助茶农增收2万余元,并成功推动西景山村茶叶产品入驻“政采云”平台。
新时代“民情日记”,已不再是简简单单帮助群众解决生活、生产上的“小事”,更重要的是要带领村庄发展,带领群众致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位位村庄代言人、宣传员,一个个金点子、好办法,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民情日记”带来的“红利”。
贵门乡上坞山村山清水秀,吸引了无数驴友前往。但由于村级基础薄弱,小山村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该村驻村指导员王昱凯一心想办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村干部一起,到新昌大联村、外婆坑村等特色村考察,学习典型经验。”王昱凯说,在看到不一样的新农村后,他同村干部商议,决定通过激活闲置农房来促进发展。“目前已实现闲置农房改建民宿3家,改建亲子体验房20余家,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预计增加村集体经济年收入8万元以上。”
“串百家门方能知百家情,办百家事方能致百家富”,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企业,嵊州在践行新时代“民情日记”时,将“发展为要”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产业方面,嵊州针对集成灶整机出口难问题,联盟整合商务、海关、经信等部门的力量,用6个月时间成功申报集成灶海关税则号,出口退税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让企业得到了实惠。又针对集成灶产品无法进入建筑业领域全装修产品目录问题,由企业联盟牵头,整合经信、建设、厨具协会及相关建筑企业力量,最终成功获批《住宅厨房集成灶安装详图》,使得集成灶产品进入房地产开发、设计选型有图可依。
在乡村振兴方面,嵊州针对大量农村道路等级低、通行条件差,阻碍百姓致富、乡村振兴的问题,总投资40.8亿元,启动实施农村道路三年改造提升行动,目前共改造提升农村道路589公里,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由此,全域旅游、生态采摘、康养民宿活力迸发,富民增收路径持续拓宽。此外,在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之后,嵊州又启动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投资3.5亿元,通过城镇供水管网延伸、激活闲置水库、建设联村水厂和单村水厂等方式,解决全市28万农村居民的饮水问题,实现城乡同质饮水全覆盖。
老驻村指导员“传帮带”新驻村指导员。
不变的是——
务实干事的恒心
“民情日记”作为破解难题的“百宝箱”,检验干部作风的“试金石”,只有做到“本上记着老百姓,心里想着老百姓,实事办给老百姓”,才会不“变脸”。20多年过去,群众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也更加严谨。
今年4月,嵊州市出台“两个一律”亮化村干部行为,以“便民服务中心一律设置在一楼、所有村干部一律到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办公”为抓手,使村干部“弯把腰”,让村民办事少走点“台阶”。截至目前,全市239个村的2358名村干部都将办公室搬到了一楼便民服务中心。
记者了解到,集中、公开的办公环境清理了村干部随心所欲的空间,转变了村干部的作风。“两个一律”让部分推诿拖延的村干部不得不直面问题,特别是在行政村撤并的大背景下,解决了不再担任或不再有意愿担任主职干部的原自然村干部“推、拖、躲、赖”等消极应付问题。从4月份“两个一律”实施以来,全市已服务群众11600人次,解决群众矛盾最集中的宅基地审批、补偿款清付等问题27个,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嵊州市镇两级电话信访较第一季度下降71%。
“民情日记”记录的“小事”考验基层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但光有“智慧”还不够,更要有真本事,有“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作风。为此,嵊州去年出台了《“奔跑奖”“蜗牛奖”认定暂行办法》,切实解决基层“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问题,今年又实施改革项目“领跑计划”和“跟跑行动”,着力解决干部担当不够、作风不实、执行不力等方面的问题。
今年4月,作为下王镇的“跟跑项目”,下王镇上店村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率先完成建设。服务中心对外开放后,身体残疾、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童水林,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服务中心申请代办社会救助,没想到从上门拍证件照直至评残,一路顺畅。村级代办员服务态度好,为办事群众提供方便,还想方设法把困难群众的需求落到实处,不仅体现了办事的高效,也实现了群众办事不出村的初衷。
如今的“民情日记”,不仅是检查干部作风的镜子,也是衡量干部工作水平和业绩的秤砣,不仅要用“心”记好,更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手段常新,宗旨不变。不管干部群众间的互动方式怎么变化,不管时代怎么发展,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变,干部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不断,也正因如此,“民情日记”所承载的这份感情非但没有变淡,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浓。
统筹 施 展
撰文 张 峰
摄影 谢南华 王勇吉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