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聚力共建共治共享、推进共同富裕,加快谱写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机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完善人的全生命周期民生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39.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探索建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加快缩小城乡收入倍差。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实施低收入群体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完善低收入群体动态精准管理,增强增收能力,拓宽增收渠道。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对口合作、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工作。
40.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以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促增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打造“双创”升级版,促进创业带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供给多元化、过程信息化、机会均等化,持续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打造一批大学生创业特色园和创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蚂蚁创业园作用,持续加大各类人才引育力度。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推行新型学徒制,加强新就业形态技能培训,不断促进劳动者技能提升、体面劳动。
41.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打响“学在嵊州、教在嵊州”教育品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开展美好教育,实施美育提升工程,加强全人教育,坚持“五育”并举,立足未来教育,建设未来学校,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高质量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创成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市。合理布局、不断增加主城区义务教育资源,提升山区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增加开发区、高铁新城教育网点布局,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合理调整高中教育布局,乡镇高中逐步向市区集聚,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特色高中培育机制。落实省“产教融合五个一批”,积极引入高等院校,提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水平和特色化建设,规划建设1家技师学院,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育训兼容,加快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和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促进老年教育、家庭教育、成人教育发展,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继续推行教共体建设,强化公办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障体系。加快发展“互联网+教育”,积极建设智慧校园,率先建成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智慧教育示范区。扩大教育开放合作,实现与杭州、上海、宁波等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42.加快卫生健康现代化。倡导全面健康理念,深入实施健康嵊州行动,高标准构建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实施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医防协同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统筹县乡村多级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分布。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形成分级诊疗格局。推动市人民医院争创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建成新妇幼保健院(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疾控中心。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落实乡村医生待遇,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的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引导社会办医规范发展,大力发展智慧医疗。加快实现卫生健康全面数字化转型。加强和改进个性化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全民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加快体教体医融合,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4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实现法定人员社保全覆盖。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探索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三支柱”模式。实施以“制度政策统一、基金统收统支、管理服务一体”为标准的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制度,完善重大疾病医保制度,健全基本医保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高基金可持续保障能力。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完善新时代“大救助”体系,健全兜底保障制度,统筹社会救助资源,拓展救助范围,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和红十字事业。
44.持续推动人口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坚持以人才引项目、以项目聚人才,全面提升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服务链,加快推动乡贤回归、人才回归、劳务回归,大力吸引高校毕业生、青年人口流入,积极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科学规划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强化普惠型养老和互助性养老服务,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加强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支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发展智慧养老、康养联合体等新业态新模式。大力传承养老孝老敬老传统美德,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45.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建统领“四治融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民情日记”,高水平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行“县乡一体、条抓块统”高效协同治理模式,加强“基层治理四平台”运行管理和全科网格建设。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更好发挥群团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平台企业等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社会组织和各类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制度化渠道。加快推进县域社会智治中枢建设并逐步实现“治理大脑”功能。完善村(社区)治理机制,持续提升城市小区物业管理,推广基层治理最佳实践,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