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宏达制衣有限公司
全市有丝针织服装企业300余家,年产绢丝针织服装5300万件,工业总产值31亿元,年销售收入近30亿元,从业人员近8万人。
产业历程:
第一件绢丝服装横空出世
1991年,改革浪潮风起云涌,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正酝酿着新的变局。身处变革的时代,浙江港越亨制衣有限公司却受体制、市场等因素制约,举步维艰,与它同处困境的,还有我市其它4家针织服装集体企业。而此时,起步于八十年代中期的领带产业,却已渐成燎原之势。同出真丝纺织师门,一边门可罗雀,一边却门庭若市,强烈的反差,驱使着“港越亨”们自强图变。
基于知耻而后勇的追赶精神,同年,“港越亨”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尝试以白厂丝的下脚料绢纺纱为主要原料,大胆采用针织横机加工,中国第一件绢丝针织服装在“港越亨”简陋的车间诞生。产品经香港投放国际市场,即被国外消费者广泛接受,并供不应求。因投资小、上马快、效益好,“港越亨”们纷纷加盟绢丝针织服装企业,针织服装企业由此迅速转型并崛起,嵊州成为绢丝针织产业的发祥地。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举国上下掀起思想解放浪潮,更激发了当时不少具有开拓创业精神的人士投身这一新兴产业,针织服装企业在嵊州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依赖嵊州本地原有的产业配套优势,加上强大的贸易流通体系,针织服装产业迅速做大。到1999年,全市兴办针织服装企业近200家,拥有针织横机10000余台。全市绢丝针织服装年生产量超千万件,产值达10亿元,年出口11亿美元,产品覆盖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凭着强大的阵容与实力,嵊州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绢丝服装出口行业中的老大。
进入二十一世纪,一批针织服装企业挟资金、体制、政策优势,置地建房,更新设备,实施第二次创业。从2000年开始的7年间,全市针织服装业技改投入达10亿元,有20余家针织服装企业到开发区落户。
产业优势: 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之遇
1992年初,88岁的邓小平南巡谈话,标志着中国的改革进入了第二个新的发展阶段。九个月后,党的十四大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选择为中国道路。
纵观绢丝服装产业发展历程,其起步阶段恰逢改革开放掀起高潮之际,“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的“猫论”打破了旧思维与旧体制,“发展是硬道理”的意识渐入人心。
嵊州针织服装生产企业均为民营企业,没有体制上的束缚,经营机制灵活,可谓“产权清晰、市场反应灵敏,生产成本低,竞争力强。”经营队伍充满活力,在针织服装企业众多经营者中,年龄在35-50岁居多,他们创业热情比较高,具有强烈的把企业做强、做大的意识,经营管理规划较为长远,显示出勃勃生机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所有这些,都为针织服装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地利之便
历史上嵊州盛产蚕桑,所产茧丝质量上乘,是“杭城织锦”的主要原料。丝绸服装产业历来就是嵊州的传统产业,嵊州的丝绸产业驰名国内外,并成为后来领带服饰、针织服装等真丝产业发展的母体。
嵊州地处古越腹地,向来是鱼米之乡,蚕桑业同样是嵊州的一大传统产业,嵊州种桑养蚕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代,至隋唐,嵊产茧、丝及织物已闻名遐迩。“越茧之美甲天下,嵊县最盛”之说在清代就流传。而针织工艺技术早在二十世纪初即在嵊县有所发展,统领全国轻纺技术的潮流。
历史上嵊州所产的丝一路运往绍兴,经过杭州、江苏,成为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另一路直达宁波,从港口踏上海上丝绸之路。
人和之优
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嵊州针织服装业迅速崛起。企业相互间联系紧密、关系融洽,生产出第一件绢丝衫的“港越亨”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培养了一大批精英。如今在针织服装业叱咤风云的徐国生、刘良红等企业家,都出自“港越亨”门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港越亨”是嵊州针织服装业的“黄埔军校”。
在经历近十年的快速扩张后,“成长的烦恼”如期而至。桐庐、宁波、余杭、常熟等地已从原料生产基地成为绢丝服装生产出口基地,嵊州作为绢丝服装的发源地,出口基地的地位正在动摇。而此时,嵊州绢丝服装行业内部烽烟四起,无序竞争愈演愈烈。具体表现在哄抬原料价格,低价竞争到了白热化程度。
内忧外患之下,是单兵作战还是抱团取暖?危机与机遇并存,绢丝针织服装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999年7月的一天,“宏达”老总徐国生、“港越亨”老总裘培成、“宏泰”老总刘良红等绢丝针织行业的6位老总,与往日一样,聚首嵊州一茶室。每隔一段时间,他们都要以茶会友,交流经验,传递绢丝信息,剖析市场形势,寻求发展对策。
谈着谈着,严峻的形势和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使老总们一个个变得少言寡语。
突然,徐国生抬起头来,说:“这样的搞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单打不行,我们干脆成立个组织如何?”
这6个人,可谓嵊州绢丝针织业中的精英。成立组织,利用合力抵御风险,这本来就是在他们各自心中酝酿已久的事。经徐国生一点拨,大家的心豁然开朗起来。
刘良红、裘培成率先赞同,其余三位也一致附和。干脆,再去找几个人来,不出半个小时,又有6位老总步履匆匆地赶至茶室。
叱咤绢丝针织业的12条好汉,从协会名称到协会章程,从协会会员到协会理事,从协会作用到联合作战……
1999年9月28日,嵊州市针织服装协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召开,32家针织服装企业成为协会首批会员。在首届理事会上,徐国生当选为协会理事长。
在徐国生带领下,嵊州绢丝业的“联合舰队”起航了。
这种产业集群所迸发的强大力量,很快引起了政府的高度注意。于是,继领带、厨具行业后,嵊州又一次对一个新的制造业产业进行了详细规划。《嵊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里,提出要引导绢丝针织服装产业向外衣化、时装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将嵊州建成“中国绢丝针织服装制造基地”。同年12月,嵊州市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丝针织服装生产基地”,这更让广大针织服装企业信心倍增。
产业规划:“三个三”战略巩固龙头地位
“三基地”即巩固生产基地、发展加工基地、建立培训基地
“三中心”即技术研究中心、展示发布中心、检测检验中心
“三化”即信息化、品牌化、生态化
岁月流转,历经整整17年的沧桑变迁,受各种因素影响,嵊州的针织服装盈利状况、产业前景等忧虑隐现。
何处再寻产业新优势?在深入探究优势、品牌、前景间的因果脉络中,传递出了激情变革的信号:一个在国内市场领先一步的产业,在不同年代的不同规则中,正在定位自身的优势位置。
在《嵊州市针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里,明确提出要确立中国针织服装研发、制作和培训基地之一的地位,实施“三个三”战略,全力打造世界绢丝针织服装行业的龙头。
当流逝的时光带走了过去简陋厂房里一地的白厂丝下脚料,17年前那个第一件绢丝衫诞生时的秋日清晨显得那样模糊而遥远。而串联起所有过往的是经久不息敲荡于这片梦想之地的财富钟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