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作者:
朱莉新
2008年09月23日11:04:59
|
|
|
“去年我们刚刚买了10多亩地扩大生产规模,没想到今年形势这么紧张,我们的压力很大。”面对上门来走访的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干部,浙江奥田电器有限公司老总过林华一脸焦虑。这家从做电机起步的企业,在市场摸爬滚打20多年后渐成规模,这几年又拓展到吸油烟机、消毒柜、燃气灶等家用电器行业。为了满足客户需要,去年公司投入数百万元,购置了新的生产线。骤然紧缩的宏观调控,让过林华觉得很难适应:“宏观调控是正常的,但是这次力度太大了。”
过林华所感到的压力,是今年以来全市大多数企业的共同感受。由于人民币升值和外贸订单减少,全市外贸加工企业普遍出现销售下滑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投资规模压缩,一些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基础工业产品生产企业也开始失去订单,如机械行业,今年以来也是形势严峻。另外,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原材料上涨、美国经济的动荡等多种内外因素的相互叠加和共同作用,交织成为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考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除了压力,不少企业对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严峻形势表示困惑:中央的调控步子这么快,力度这么大,叫我们小企业如何生存?
相对于前几年较为宽松的信贷、外贸以及土地等政策,今年以来中央的调控措施,确实让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如临寒冬。但是,中央对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控,并非“突然袭击”,事实上,多年以来,中央一直在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出信号,并且在加大措施。早在“九五”计划《建议》中,中央就指出“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在“十五”计划《建议》中,则明确“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从近几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来看,“调整”和“转变”都是经济工作总体要求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关键词。
然而,尽管转型升级早就被提上议事日程,但在很多领域,粗放型增长依旧,各地对传统发展仍心存幻想,舍不得放弃这种发展模式中的微薄利润。
粗放型增长的代价往往是资源与环境的浪费与牺牲,或者是劳动力的超常付出。对此,我市的不少企业经营者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市万能弹簧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金苗兴对记者表示,尽管现在生产形势降到低谷,但是他对国家调控还是认同的,因为“现在重复投资太多,往往造成恶性竞争,而且一些企业生产技术低下,产品档次太低,造成原材料的极大浪费”。
这种情形在我市的支柱产业——领带行业也同样存在。几年来我市领带企业建厂房、买设备,在产能大规模扩张的背后,也隐藏着价格战的危机。对于加工企业这种纯粹的量的扩张,国内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警示。经济学家郎咸平举了个例子:一家国外的大客户,第一年给A企业3000万业务,第二年又给A企业5000万业务,为了满足订单,A企业就开始买地造厂房,把产能扩张到5000万。但是第三年,这家外商把多出来的2000万业务,给了另外一家企业B。没有了这部分业务,A企业的产能就会闲置,“吃不饱”意味着损失。为了正常生产,企业往往会被动地降价或者与B企业竞争,很有可能就会进入到低价竞争的循环中去。
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不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当很多企业抱怨国家调控措施来得太急力度太大的时候,或者也可以反思一下,作为企业自身,是不是在转型升级方面的步子太小,走得太慢?目前我市不少企业都已经调整了计划,一些原本要实施的项目暂时搁置。在投入不足的表象之下,企业能够以更高的标准来审视项目质量,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而事实也证明了,那些居安思危,在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中先行一步的企业,在这个调控之年,扛起了工业经济增长的重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