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的强口,是剡溪的一个古渡口,那里曾经留下王谢诸人、谢灵运、唐代几百位诗人的行走足迹。我们的行程,一不小心,就沾满了晋唐的风情 ……
古渡口
(一)
东晋时候,有两场雪载入了《剡录》。一场是王子猷的雪夜访戴;一场是王谢诸人的强饮一口。
关于强口,《剡录》载:“世传王谢诸人,雪后泛舟至此,徘徊不能去。曰‘虽寒,强饮一口’。在县北二十里。” 王谢两家是东晋南北朝时的名门望族,《世说新语》中的“王谢人物”有王导、王羲之、王徽之、谢安、谢玄等多人。但在那个强饮一口的典故中,具体的主人公到底是谁和谁,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只能透过历史的云烟,想像那场雪,想像他们泛舟剡溪,想像他们踏着薄薄的残雪,进行着晋朝时候的驴行。
彼时,一轮满月将大地涂上遍地碎银。银光衬着雪光,将一条剡溪映照得分外静谧。如果没有王谢诸人一路上的行吟,你甚至可以听见水底鱼儿跃动的声音。
船在水中缓缓行,不知是谁提议了一声:靠岸。随即,他们鱼贯登上强口。
强口,从前不叫强口,而叫强中。强中从前也不是一个村庄,只是散落着几户人家。王谢诸人悠闲地行走强中,他们一边欣赏着嶀山的雪夜风光,一边感受着冬日夜晚的丝丝寒意。这时,从远处稀疏的竹篱人家,传来几声狗吠。或许,还有梅的暗香隐隐传来。
王谢诸人走了一会,吟了一会,不知不觉踱到了一泓清泉面前。
强中的那泓清泉,没有好听的名字,可是清冷的月光下,却升腾着袅袅的雾气。凑近了,
水清、水冽。王谢诸人忍不住捧起来猛喝一口。水微微的甜,微微的鲜,却是透骨清凉,于是,他们又大喊一声:好冷!
这是我对《剡录》中王谢诸人“强饮一口”的理解。此后,因为他们的“强饮”与“一口”,后人便把强中改名为强口。
可是,对于这样的解释,多年以后,强口人却有些不同意。他们捧出谢灵运的《登临海峤初发强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的诗作,又翻出他在《游名山志》中 “桂林顶远则嵊尖强中”句,说谢灵运的诗中仍有两次提到强中,可见,那时,未改强口。
强口人说,强中改强口,只是因为谢灵运。
王谢诸人强饮一口的那泓清泉
(二)
强口的那泓清泉,从东晋开始,流淌了一千多年。据当地老人说,多年以前,这泓泉水还供应着仙岩附近的居民饮用。那时,四邻八乡的村民总是拿着塑料桶、扛着小水桶,蜂拥着来这儿汲水,而这口泉水从未干涸过。
公元423年9月,郁郁不得志的永嘉太守谢灵运辞官离职,回到了始宁,开始隐居。对谢灵运来说,回到始宁,就是回到生活与精神的家园。
谢灵运在始宁别营居宅,写《山居赋》,游山玩水,放牧心情。据《剡录》载:“康乐乡有游谢、宿剡、竹山、康乐、感化里。游谢乡有康乐、明登、宿星、暝投、吹台里。”康乐、游谢二乡相当于现在三界镇和仙岩镇地域,乡里地名均与谢灵运游踪有关。
“旦发清溪阴”,谢灵运从今天的仙岩镇强口村出发,到“暝投剡中宿”约一天路程,溯剡溪而上,再“明登天姥岑”……他在绮丽的自然风光中,治疗自己官场的失意。
公元426年,谢灵运被刘文帝召回朝廷,当了一个文学侍臣的角色。公元428年,谢灵远再次归隐始宁。
这时的会稽太守叫孟顗。孟顗精心事佛,颇有一些造诣,但他在政治上与佛学上都与谢灵运相左。谢灵运恃才傲物,根本不把孟顗放在眼里。他说,“得道应须慧业,丈人生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
又一次,谢灵运与王弘之诸人出千秋亭饮酒,裸身大呼。会稽太守孟顗深感不满,遣信相问,灵运大怒曰:身自大呼,何关痴人事?为此,孟顗一直怀恨在心。
谢灵运这次回会稽继续开拓始宁墅的庄园,开山浚湖,兴建不已。他要求孟顗把会稽城东的一个回踵湖赐给他决水为田,孟顗当然不肯。后来,他又求取始宁县内的岯崲湖,孟顗仍不答应。这样他与孟顗之间的裂痕更深了。孟顗见他常常兴师动众,闹得百姓不安,便上书告他心怀异志,意图谋反,同时调遣部队,严加防守。谢灵运得知这个意欲置他于死地的诬告后,哪敢怠慢,连忙飞奔京师为自己辩白。
离开故园之际,谢灵运依依不能去。天虽寒,捧涧中水强饮一口,挥手而别。不久遇害,魂归故里。乡人奉为仙君,而强中则改名为强口。
这就是强口人流传下来的故事。不管故事的真实性如何,但强口村建有谢仙君庙,却是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