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一年之中春雨绵绵抑或是梅雨时节,溪水溢岸之时,假如您有雅兴驱车去里南乡淡竹园自然村看看,那必定会让你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一回。试想象:迎着纷纷飘洒的雨水,在青山山麓、绿水溪边、弯弯曲曲的山间公路上行驶,山转水转,路也随之而转,犹如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云: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栏。在距村约一公里处,就会隐隐约约听到水流倾泻而发出的隆隆轰鸣声,紧接又是一个转弯,迎面是从十几米高处穿山而过倾泻而下的溪流瀑布,雪白的水花四处飞溅,蔚为壮观,再往右边远望,一黑色的长龙从对面山上随悬崖笔直而下,这就是用来引水发电的钢管,其右侧的山坳便是从蓄水池避洪道泄出而下的飞瀑,在青山翠竹的映衬下格外醒目,令人想起诗人李太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奇景。
如此惊心动魄的画面,是村里几代人辛勤开拓的结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国家电力严重不足,村民响应国家的号召,大力发展水利事业,齐心协力,用传统的工具,勤劳的双手,垦壤磕石,几度春秋,修筑了一条长约5公里的引水渠,把上游的溪水引到村后的山湾里,再建造了一个约200平方米的蓄水池,然后在蓄水池与山麓发电室的悬崖峭壁上依山傍水架起300余米高的钢管,利用天然落差来发电。据村里健在的老人说,这些钢管是从30余里外的平山车站抬回来的(当时村里还没有通公路),很难想象,这些直径半米多、长约两米、重达几百斤的钢管,村民是怎样从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抬回来的;更难以想象的是怎样一节一节地被架在悬崖绝壁上的。
更为神奇的是那数吨重的发电机是怎样被搬运回来的,老人回忆说,因山路狭窄,容不下几个人并列行走,村民就趁冬天溪流“水落石出”之际,数十个人用粗绳绑住发电机,从平山的车站逆流而上,像蚂蚁抬食物那样,分组轮流,踩着高低不平的鹅卵石,涉过冰冷的溪水,缓步挪行,经三天三夜的努力奋斗,终于把发电机“运”到发电房,经技术人员的安装,试机发电成功之日,村民们兴高采烈,敲锣打鼓,还向当时的公社报过喜呢!
后来,为了保护电站、建公路和造粮田的需要,在发电站前方300米处,凿开山岗,截断溪流,让水流穿山而过,再挖山填溪,开辟了十余亩农田,公路就从水坝上经过,真可谓一举三得。
数十年来,村民一直用清澈的渠水饮用和发电,有时还灌溉沿渠的茶园、果园、竹林、农田。“五水共治”以来,村民还清理了渠道和村前的溪流,不仅自己饮用的水更加清澈了,还给下游沿途的村民提供了清洁的水源。
一方水土一方人,老一辈辛勤付出,恩泽后代子孙;后来人“饮水思源”,定能继承和发扬前人勤劳、智慧、坚毅的品质,让绿水永远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