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作者: 2019年05月15日10:32:32 |
|
|
■梁豹威
甲家夫妻俩都已七十有余,除了有点三高和小病小痛之外,身体还算硬朗。老两口每月退休金近万元,外加一笔数额不大但比较稳定的业务收入,经济上应该说比较宽裕。前几年又成拆迁户,获得300多万元的补偿款,他们是这样处理的:100万元购置一套新房作安身之处;100万元存银行积蓄起来;100万元分给两个儿子享用,每人50万元。可以说有统有分,有花有储,科学合理得当,无懈可击。
他们对待两个儿子的原则是一视同仁,不搞亲疏。有人提议小儿子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可以适当倾斜。老两口都毫不犹豫地回答这可不行,不能开这个口子,人为制造矛盾。不过,大儿子在外地工作,小儿子在身边,平时靠他照顾两老,数百上千地付给一些所谓的劳务费是有的,小儿子一家三口在父母处蹭饭揩油也是容许、乐意的。但上万以上的经济待遇必须一碗水端平。前几天为鼓励小儿子买车,两老决定补贴5万元,同时也给大儿子5万元,以示公平,政策的原则性、灵活性强着哩。
更有意思的是,老两口对自个的家底不藏藏掖掖,大宗存单的数额,包括密码是多少,也都清楚地告诉两个儿子。两个儿子享有知情权、监督权,但没有使用权。可见既公平又透明。
乙家小两口非常年轻,儿子只有七八岁刚读小学。两口子都是事业单位,经济收入堪称上流阶层。不过,近几年才还清住房按揭贷款,接着又刚刚买了小汽车,经济上刚刚缓过气来,积蓄也就10多万而已。最近,为宝贝儿子就学考虑,打算投资50万元购置学区房。男方的丈母娘也就是女方的母亲倒是全力支持,仅有的10多万存款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这样满打满算还差20万元的缺口,小两口打算向男方父母也就是女方的公婆开口,他们知道老两口有30多万元的积蓄,儿子媳妇要办事应该不成问题,出乎意外的是居然遭到拒绝。
这件事有点复杂,必须细细分析。从父母的角度讲,这30万元可是一辈子通过农事操作,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来之不易。两老没有劳保,这笔钱可以说是他们今后依靠的战略性积蓄,他们惜钱如命完全可以理解。再说,儿子已经成家立业,今后的路应该自己去走,不能有依赖思想。从这方面考量,父母的决定是有先见之明的。从小两口的角度讲,投资学区房的考虑是正当合理必须的,并不是想方设法“啃老”的低俗行为,向父母求助是理直气壮的诉求。而且他们只是提出暂借,不是无偿索取。根据他们的能力,一两年里还清借款不成问题,父母的后顾之忧好像有点不够大气。
当然,最后小两口非常尊重父母的决定,没有流露一丝失望、不满情绪,并且决定另辟融资蹊径。他们对前景充满信心,坚持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对于丙家来说,特别是在女当家的心目中,宝贝孙子是第一位的,儿子、媳妇也是第一位的,所以在经济上采取全力以赴、不计后果的倾斜政策,是不容置疑的。前几年为儿子媳妇举债买房的浪潮刚刚退去,牵肠挂肚的沉重债务刚刚还清,儿子、媳妇又发动了第二大战役:投资80多万元也为孩子买学区房。作为公婆的当然责无旁贷地积极跟进。除了捐献出还没有焐热的少量积蓄,自然是运用举债筹资的老办法,义无反顾地又欠下了一屁股的债。
当婆婆的还特要面子,逢年过节不用说,即使在平时也喜欢采购大量的生活用品,动辄就是上千元,并且动用专车去慰问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媳妇。为了讨好儿媳妇,居然把自己的退休金工资卡送给了她。当婆婆的总说,这是“盐倒翻在酱缸里”,我们的钱迟早要给他们,迟给不如早给。所以,有人叹息说,见过宠爱后代的多了,没有见过宠爱得如此一塌糊涂的。
开销大、财源断,经济上捉襟见肘的尴尬态势就时常出现。当婆婆的只好做自己着,在生活上熬熬省省,一碗咸菜过日子甚至酱油汤过饭的情况也会出现,应了那句“外面敲铜锣,里面喝薄粥”的老话。最要紧的是,如果说助长了后代的依赖思想,养成好吃懒做、大手大脚的习惯,那可是更加得不偿失也。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