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易逝,光阴如箭,尹文欣先生去世已大半个年头了,但他瘦小的个子、朴素的衣着、和蔼的笑容、诙谐的谈吐,仍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唤起我对他深深的怀念。
尹老曾在宣传部工作,我常听他作报告和读他的文章,对他的才华十分敬佩。但真正认识是1996年他退休后到水利局编写《嵊州水利志》。因写《水利志》的办公室与我的办公室只有一墙之隔,当时他中饭在农林水食堂吃,然后在办公室休息,我亦如此。他乘中午休息之际常来我办公室聊天,当时我有点受宠若惊。后来发现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一来二往,两人就成了忘年之交,他成了我的良师益友。交谈中尹老向我道出了他青少年时期充满众多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
1936年1月,尹文欣出生于甘霖镇一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个土泥水匠。尹文欣从小喜欢读书,但家庭不宽裕,他高小毕业后就辍学当了农民。土改后,先加入了共青团,成了农村的积极分子,1956年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了生产队的会计兼记工员。工作之余,他依然经常读书,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岳传》《三侠五义》等古典小说常常读得爱不释手。有一次,在生产队计工分的晚上,他绘声绘色地讲《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社员把小队计工分的小屋挤得水泄不通,当日的工分大家都说推迟一天记。那晚,连门口都站满了老人和小孩。
尹熙钟老师是知识渊博的中学老师,也是尹文欣的堂叔父,尹熙钟老师家有很多藏书,尹文欣便时常去他家借书看。1958年7月的一天,尹熙钟老师对尹文欣说:“你身体瘦小,体力不大,不是做农民的料子,如今嵊县大学在招生,凭你的语文水平可以去考考看,学校不收学费,还发伙食费。”尹熙钟老师又给了他一些政治、语文等课目的复习资料。后来尹文欣到白泥墩的春皋中学参加了嵊县大学的招生考试。当时,尹文欣的数、理、化成绩几乎是零分,但还是因为语文成绩优异而被录取了。
1958年9月1日,23岁的尹文欣踏进嵊县大学的大门,当时的校长是由时任县委书记的陈宪俊兼任,副校长则由县委宣传部长储会财和副县长冯农兼任,日常工作都由熟悉教育业务的尹熙钟老师主持。当时嵊县大学的百余名学生,分5801和5802两个班。这批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生,也有小学毕业生,学生水平和年龄参差不齐。教职工是从嵊县中学、春皋中学、阳山中学和崇仁中学四所中学中抽调来的,共11人。老师中没有党员,只有5名学生和一名从部队复员的炊事员是党员。尹文欣任党支部书记,主持学校工作的校领导遇重大事情还得请示党支部。
1959年7月,根据上级的规定,嵊县大学被解散。停办后对学生的去向作了安排:一是去当小学公立教师;二是去插班读高中;三是去绍兴师范插班读普师。根据校方的决定,尹文欣插班读嵊县中学工农班的高二文科班。尹文欣去嵊县中学就读后,县里的主要领导十分重视,认为这是嵊县大学的种子。嵊县中学专门成立了尹文欣补课小组,在课外对他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尹老在嵊中插班时作文全班第一,老师时常作为范文在全班通读,历史与地理也过得去。让他最伤脑筋的是英语和数学,因他没有读过初中。为了把初中的课补起来,晚上熄灯后,他用手电筒照着书本背英语单词和数学公式,把难记的英语单词和数学公式用钢笔写在纸条上,用大头针缀在蚊帐内,背不出时用手电筒照一下继续记。每天天一亮他就起床早读,很多同学还在睡梦中。
苍天不负有心人,尹文欣经过刻苦用功,努力学习,1961年9月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从此,他踏进了知识的殿堂,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现在,尹文欣先生虽离我们而去,但他“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刻苦求学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