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聚力畅通双循环、融入区域一体化,加快打造“四港联动”新枢纽
坚持开放兴市,找准嵊州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高水平构建开放发展体系,在省“四港”建设中构建起要素链接、产能链接、市场链接、规则链接的内外循环通道,深度参与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高端要素在嵊州集聚、协同、联动能力,努力打造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枢纽节点城市。
17.积极融入高端要素循环。发挥嵊州独特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区域市场、资源、技术、人才、产业、资本等高端要素循环,打造承载区域发展要素的枢纽节点。深入实施招商选资“一把手”工程,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提升投资便利化程度。谋划建设开放程度高、创新能力强的国际产业合作园。聚焦畅通联通国际国内市场的新平台,积极参与绍兴市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三大“国字号”开放平台建设,更好配置国内外资源。提升会展平台能级,高水平办好中国(嵊州)电机厨具展览会等重大展会,引进和培育国际国内知名展会,不断提高嵊州会展业影响力和辐射力。聚焦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主动对接浙江全球数字贸易中心建设,支持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及常年展、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等国内外展会,加速壮大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打造外贸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国际友城朋友圈,深化地方经贸合作。用好“订单+清单”系统,加强风险预警研判,健全海外风险防范体系。念好新时代“山海经”,推动山海协作产业园迈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
18.坚持扩大内需服务经济内循环。以打造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和实施新一轮扩大有效投资为核心,持续推动扩大内需,积极参与国内经济大循环,打造服务经济内循环的枢纽节点。实施消费新政,发挥区位交通、生活成本、文化底蕴、生态环境等比较优势,吸引更多外地人到嵊州消费。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打造数字生活新服务先行市。实施消费平台构建行动,差异化推进商业综合体、特色步行街、15分钟便民圈等新型商圈布局建设,依托高铁新城、吾悦广场、鹿山广场、和悦广场打造四大“智慧商圈”。实施消费业态升级行动,打造教育、文旅、体育、康养、休闲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构建吃住游购娱相结合的新消费场景,提升嵊州消费的吸引力。实施放心消费行动,以质量品牌标准为重点,全方位优化消费环境。落实和完善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实施投资新政,全力拓展扩大有效投资新空间,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等领域短板。加快艇湖新兴产业园、高新区三界片区、高铁新城的“两新一重”建设,扩大重大科创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化产业链投资,扩大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深入实施省市县长项目工程,完善重大项目要素供给联动保障机制和落地协调机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提升、技术设施和生态保护、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和城市有机更新等领域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创新投融资机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拓展重大项目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
19.主动接轨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联动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宁波-舟山港与“义新欧”国际货运干线打造义甬舟大通道陆海双向开放的枢纽节点。积极参与大通道建设区域合作,统筹抓好铁路场站、物流园区、港航水运建设,多式联运打造高效物流枢纽,实现从公路为主向铁路、港口、公路和航空、管道、邮政并重的转变,全面提升物流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加快建设长乐货运站物流中心、甘霖冷链物流园、黄泽供应链区域运营中心,打造义甬舟大通道嵊州物流产业带。主动融入宁波舟山港-义乌国际陆港一体化建设,积极谋划“无水港”建设,实现海事、海关等部门一站式服务,成为宁波-舟山港的内陆中转港基地。增强接轨大通道建设的平台能级,高水平推进绍甬一体化先行区建设,推动成立嵊新奉特别合作区,推动嵊新融合发展,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构建一体化市场体系,促进更高水平区域分工协作,在更广区域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良性循环。
20.全市域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聚焦高质量、一体化,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城市战略合作,打造深化区域产业协作的枢纽节点。主动接轨和服务上海“五大中心”“四大品牌”建设,承接上海高端要素外溢,加强与上海高校战略合作,加强推介嵊州独特文旅资源。经济开发区要深化与上海临港集团合作,推动成立漕河泾开发区嵊州分区,探索复制一批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综合监管等领域的制度创新成果。高新区三界片区实施“融湾强园”工程,加快投产临杭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工业园,提升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水平。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度对接G60、杭州城西、宁波甬江及绍兴科创大走廊,充分发挥驻杭研发“飞地”作用,大力推进离岸型科创平台建设。对接杭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积极融入杭州数字经济第一城,探索建立跨区域数字经济赋能方案,打造嵊州特色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加强与苏南地区合作,主动承接先进地区溢出资源。各乡镇要积极参与全省“四大建设”、杭绍甬一体化发展,跳出乡镇发展乡镇,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产业交流与互动,引导本地企业协同参与长三角产业配套分工。
21.高水平推进交通强市建设。围绕“306090长三角通勤网”“123快货物流圈”建设目标,高水平推进“十网千亿”交通强市建设,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加快建成“七纵七横”为主框架的义甬舟、杭绍台两大通道,实现与浙江省四大都市区、上海、南京、合肥等主要城市快捷通勤,打造长三角畅通交通互联的枢纽节点。推进客运干线铁路建设,加强与长三角铁路交通网衔接,推进都市区城际铁路建设,建成杭绍台铁路嵊州段、金甬铁路嵊州段,推动做好绍兴市域铁路嵊州段、嵊州至宁波(奉化)等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建成高铁新城至越剧小镇有轨电车项目。完善与绍兴、诸暨、奉化等跨区域公路通道建设,推动诸嵊高速、S310奉化至桐庐嵊州段、北仑至嵊州公路、宁波第二绕城高速公路嵊州段、甬金高速扩容、甬金高速金庭互通等项目加快落地建设。建成527国道黄泽至新昌大市聚段和甘霖至长乐段。扩容改造拥堵路段,推进断头路和低等级路建设,加快建设甬金高速连接线等城市道路工程,形成进出城区的快速通道,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补齐补强港航水运短板,重点建设曹娥江中上游航道及船闸改造工程、绍兴港嵊州港区中心作业码头、浙东唐诗跨核心区水运工程等项目,让嵊州真正“通江达海”。积极推动通用机场项目启动实施,主动对接杭甬大都市区空港、信息港,推进嵊新航站楼建设项目,实现与杭州萧山机场、宁波栎社机场信息实时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