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周正雷自1999年参加无偿献血以来,已累计无偿献血达到了1.1万毫升,而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成人体内总血量的2倍多。成为我市无偿献血最多的爱心人士之一。
光荣属于当代好青年。正由于如此突出的表现,周正雷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部等部门颁发的2004年至2005年度“国家级无偿献血奉献金奖”和“浙江省无偿献血‘之江杯’奖”。
两上医院,主动要求无偿献血
周正雷是鹿山街道浦桥村(原孟爱村)人,当过兵、做过保安、送过快递,一直来没有稳定的行当。尽管如此,但周正雷对生活充满着无比的热情,因为在他的内心还有一样自豪的事业:无偿献血,一人为众人。
上世纪90年代,对大多数人来说,也许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无偿献血,不过富有爱心的周正雷与众不同:他从新闻报道的只言片语中,已领悟到了无偿献血的意义,并在内心燃起了献血的冲动和愿望。
“医生,我想无偿献血!”
“小伙子,我们还没有开展无偿献血,要不你就卖血吧,可以给钱的。”
“那不行,我不卖血,我要无偿献血。”
周正雷前后两次上医院要求献血,但都没有如愿,但他一直对无偿献血的事“耿耿于怀”。
1999年11月,我市正式开展无偿献血工作,周正雷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就赶去了市中心血库献了200CC鲜血。
爱心无边,照亮身边每一个人
青年像太阳,热情奔放,诚如周正雷对无偿献血的“痴狂”。
以后每隔半年,周正雷就会按时来到中心血库献血,自2001年5月1日起,他的无偿献血累计总量一直位居全市首位。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那时市民思想保守,总认为献血伤身,完全是“傻帽”。
周正雷对此总是付之一笑,继续我行我素,还积极动员身边的好友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中来。
“他这个人就是死脑筋,干不出什么名堂,但待人真诚、乐于奉献。”认识周正雷的人都这样评价他。
其实,周正雷的这种爱心行动与生俱来。
有一年,周正雷开车陪妻子回娘家,半路上看到一位60岁左右的老太太蹒跚地走在公路上,此时天上正下着蒙蒙细雨,而老太太也没有任何雨具,周正雷见后就将车停在老太太的身边。
“老太太,天下雨,不好走,我带你一程吧。”见有人问她,老太太并没有理会,继续走她的路。
“不要钱的,你上车好了。”老太太停了下来,细细打量着眼前的小伙,一脸疑惑,像是碰到了外星人。但周正雷诚恳的表情,很快打消了老太太的疑虑,于是高兴地跨上了周正雷的“小面包”。
周正雷的岳父村里有一条水渠,本来渠里的水很清澈,村民经常在渠里洗衣、洗菜,但后来水渠被上游的一家造纸厂给污染了,一到夏天就臭气熏天。周正雷看到后,就三天两头地跑到环保部门。后来,此事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只要病人需要,总是有求必应
枯草清水浇,滴血润新生。近年来,我市临床用血100%来自于无偿献血。无数鲜活的生命,在周正雷等无偿献血者的爱心呵护下获得了重生。
2004年起,周正雷开始由无偿献血转向成分献血(机采血小板,每次采血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至今已参加成分献血达10次。
“我对他的印象特别深,小伙子为人诚恳,只要病人有需要,他肯定是有求必应。”市中心血库主任陈达军只要说起周正雷就会翘起大拇指。自立自强,情深义重
周正雷对社会是大度的,但他对自己却是苛刻的。这些年来,周正雷经常病痛不断,好几次入院手术,但他从未停止过无偿献血的脚步。
在妹妹周英的眼中,哥哥周正雷就是这样的好男儿:忠厚老实,自立自强,情深义重。
周正雷一家三口现在租住在文化新村,房子位于顶楼,家里摆设十分简陋,最惹眼的就是一本本鲜红的献血证书,足足装满了一大塑料袋。
周正雷告诉记者,他有两个最大的心愿,一是将无偿献血进行到底,二是能找到一份合适又稳定的工作。“这些年来,妻子为这个家操碎了心,作为一个大男人,心里感觉不好受,我很想做一点事情,好报答妻子的这份恩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