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跃人欢
樱桃熟了,村民乐了
农村是怎样出现一、二、三产多样化发展的?请看——
一户农家的裂变
离开土地,走进工厂;离开土地,自主创业。现在,似乎谁也不能对“农民”一词作出准确的定义,因为生活在农村的人,并不一定还在从事种养业,他很可能是工人、个体户,甚至还经营着资产颇丰的企业。
对这种变化,今年57岁的萧山靖江镇靖东村养殖大户龚金泉感受很深。
老龚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小时候家里很穷,他们一家人住在茅草搭成的棚屋里,夏天燥热、冬天冰冷,碰上雨天,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没进过一天学堂的龚金泉,打小就帮着父母干农活。但在生产队里,干一天活只能赚两毛钱。
17岁的时候,龚金泉在叔父的指导下学会了木工手艺。工作虽然变了,赚的依然是微薄的工分。
1979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把发展社队企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乡村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经过几年的发展,乡镇企业和个私经济在浙江田野上异军突起,“农村搞农业、城市搞工业”的传统发展格局从此被打破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农民改变了以种粮为主的基本生存方式,农村经济从单一农业经济向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
省政府咨询委“三农”发展组组长顾益康说,我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创造性地执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让包括个私经济和股份合作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轮驱动,充分尊重群众的创业权利和自主选择,走出了一条以农民为主体的市场化、工业化道路。
和当时成千上万走出土地的农民一样,做事实在的龚金泉凭借一手木工手艺,走进当地物资供应站工作,后来又受聘担任农工商联合公司总经理。他的弟弟龚金尧则进入一家乡镇企业做电工,不久后办起了自己的化纤厂。家里10来亩田,由父母和三个姐妹管理。龚金泉回忆说,那时,他们家族里大多数壮劳力都出去做手艺赚钱了,只有农忙时才回家帮一下。
龚氏兄弟当时在外的务工收入,远远超过了务农收入,家里日子渐渐红火起来。上世纪80年代初,龚金泉就成了萧山的首批“万元户”。1985年,老龚家里盖起了靖江第一座三层楼房;1986年,他成为靖江农村私人装电话的第一人。当时的“老四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和“新四大件”(彩电、冰箱、收录机和洗衣机)样样齐全。
龚金泉自己也没有想到,后来他又回来搞农业。
随着农业门类的拓展和经营环境的改善,大量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开始涌入田野,投资开发农业,而且获利丰厚。老龚坐不住了,带着多年经商的积蓄,承包了500亩土地,搞起甲鱼工厂化养殖。
从国外引进优质品种,建起标准化甲鱼塘、育苗中心,还注册了“龚老汉”商标。刚开始搞养殖的老龚,一心要养出质量最好的甲鱼,却因为价格太贵卖不出去。在政府和社会多方帮助下,老龚的优质甲鱼才慢慢为消费者接受,还打响了“龚老汉”品牌。当年在杭州世贸中心举办的农展会上,“龚老汉”甲鱼比别人的甲鱼贵两三倍,仍被抢购一空。
一边是养殖事业渐渐壮大,老龚和妻子忙不过来;一边他和儿子办的冶炼厂、女儿女婿办的房地产公司也蒸蒸日上。老龚权衡再三,让儿子卖掉企业一起养甲鱼;前两年,又让女儿也回到养殖厂兼职当会计。
现在,老龚开办的杭州金达龚老汉特种水产有限公司拥有总资产9700万元,养殖面积1500余亩,养殖场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机产品等认证。看到现在“农家乐”越来越热闹,老龚还兴建了两个旅游观光园。
老龚一家住上了别墅,子女都有私家车。龚金泉不无感慨:“全靠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啊!”
传统村落是怎样向现代农村新社区转变的?请看——
一个山村的变迁
顺钱塘江而上,从浙东进入浙江腹地,再到浙西边界,一路上,蓝天碧水,树木葱茏,生机勃勃。
开化县池淮镇滩头村,就在钱江源头。
改革开放以前,滩头村和浙江大多数农村一样,交通闭塞,环境“脏乱差”,农业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
这个位于偏远山区的村庄,变化速度之快一点都不亚于其他乡村。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省先后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百乡扶贫攻坚计划”,同时在衢州、丽水等地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扩大区域协作,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我省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贫困县和贫困乡镇的省区。今年,我省又启动了“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推动低收入农户朝着“户户小康、人人小康”的目标迈进。
如今的滩头村变富了:建起了水库、防洪堤,建设了标准化农田;龙顶茶从山上种进大田,还开设了11家茶叶加工厂;优质的茶叶通过专卖店的渠道走进了大城市。全村农民人均收入每年增加20%以上,去年达到6621元。
如今的滩头村变美了:流经村口的小河两岸砌上红色石块,岸边是整齐的绿化带,一条宽阔的康庄大道通进村庄;村里的小别墅多了,“赤膊墙”少了,露天粪坑不见了;村民广场上,有篮球场,有健身器械,老老少少有空就会来打球健身;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七成农户用上了沼气,一半以上农户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如今的滩头村越来越有“城市味”了。原本专属城里人的公共服务,如今滩头村人也能享受到了:村民全都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每年可以接受免费体检,到医院看病,费用可以直接报销。
村民们说,放在以前,这些事做梦都不敢想。
顾益康说,村庄面貌的改观,还得益于2003年启动的“千万工程”。当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用5年时间开展“千万工程”,同时配套推进一大批造福农民的工程。至今,全省累计完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181个、环境整治村10303个;公路通乡率从60.9%到乡乡通公路,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96.2%;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提高到86%;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系基本覆盖全省农村。
一连串数据,折射出浙江农村从传统村落走向现代农村新社区的历史性跨越。
浙江农村的美好生活,更会超出滩头村人的想象。今年10月1日,嘉兴市正式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分类管理模式,全市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新的户籍管理制度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口迁移制度,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社会经济政策也在发生深刻变革。
随着“以城带乡、以工哺农”步伐的加快,浙江农村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