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7月下旬,浙江省教育厅等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用3年左右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实践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实践教育的氛围。要求学校要有专门的课程和活动安排;今后学生的家庭作业中,要安排适量的劳动作业。笔者以为这非常有必要。
一说到劳动,我们的反应一般是体力劳动。而事实上,我们的学生被脑力劳动压得喘不过气来;教学中,片面重视书本知识学习和结论的记忆,忽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在现实生活应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劳动实践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学生中轻视劳动实践、不会劳动实践、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现象也屡见不鲜。记得笔者读书时,班级有承包地自己种植,有专门的一周一次的劳动课;有农忙假;放学回家要烧饭割草喂猪喂兔子等。回首往事,觉得劳动培养了动手、自立能力和吃苦耐劳、抗挫的精神,一生受益。当然,我们不能苛求现在的学生与以前一样劳动,但劳动实践的理念和机会作为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和提供。
学校大有可为。我们都在安排值日工作,如笔者熟悉的蛟镇中学,学生擦黑板、扫地、拖地、擦瓷砖、倒垃圾等班级有明确分工,学校有具体的操作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把劳动作为一种习惯。如谷来镇中校园内有一块面积较大的耕地,学校取名为耕读园。学校把土地分到各班级耕种,劳动成果自己分享,还把劳动与科学等课程结合起来。无独有偶,甘霖镇东湖小学内有幼儿园,里面也有一块土地,面积不大,但是,老师可以在这里指导幼儿为地里的农作物拔草、洒水,进行观察等;让小学生结合课程开展活动,把劳动和教学相结合,一举多得。以上做法值得借鉴。此外,按照文件要求,学校还可以因地制宜,扩宽载体。如开足开好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手工制作、木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等等。
家庭义不容辞。家庭应该主动安排或者配合学校,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物品等力所能及的家务。那种“红领巾是妈妈帮系的,连铅笔也是长辈一下子削了10支轮着用”的不让孩子做家务或者越俎代庖的所谓爱,不夸张地说,是对孩子权利的剥夺,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
总之,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参加劳动更能让孩子感受“粒粒皆辛苦”,不会倒掉剩菜剩饭;劳动也是为孩子适应社会、工作、善于合作、提高抗挫能力等提供必要条件。劳动的观念不能遗忘,劳动的实践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