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雅璜乡推行“民情日记”活动,为村民致富提供信息做好服务
“民情日记”始于1998年的雅璜乡,至今已有20年历程。从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和关注,到被全省推广,“民情日记”是新形势下改进领导方法、联系群众、为民办实事的好载体,是一项农村工作制度的发展与创新。
2001年5月2日,胡锦涛接见《民情日记》发源地雅璜乡党委书记(资料图)
访民情 办民事 帮民富
周先樵曾先后担任雅璜乡乡长、乡党委书记,是“民情日记”从嵊州推向全国的主要参与者和见证者。回忆起当年雅璜乡的情景,周先樵说,1997年前,乡里干部普遍存在人浮于事、纪律松懈、作风不实、形象欠好等问题,对此,村民意见很大。为调动、激发干部们的工作积极性,1998年3月,雅璜乡党委决定,在乡镇机关干部中开展主题为“四百”即“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凝百家心”的“民情日记”活动。“每个乡机关干部每星期下村不少于2次。”周先樵说,随后又在“四百”活动的基础上,增加“办百家事、致百家富”内容,深化到“六百”工程,要求乡干部把新增的“两百”内容放在工作首位,既为老百姓提供信息,又切实为老百姓致富出点子、搞服务。
“民情日记”活动开始后,乡干部经常走村入户,从基层收集到了一系列问题。雅璜乡地处偏远,经济贫困,不少农家以种茶为生,但是,当时村民很少炒制高档的龙井茶,而是习惯做珠茶、卖青叶。周先樵在下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提出,对茶叶进行深度开发,鼓励茶农炒制龙井茶,促进增产增收。此外,对茶农购置名茶炒制机,乡财政每台补助200元,并组织茶科员举办名茶炒制培训班。从此,雅璜翻开了炒制龙井名茶的新页,名茶产量有了大幅增加。
“干部为农民办实事,农民把干部记在心里。”周先樵说,从石璜到雅璜,原先是条破旧的泥路,“当时的政策是由市政府、乡政府和村民共同出资修路,但此前村民们一直不愿掏钱,路一直难以修成。”“民情日记”活动开展后,村民们理解了党委政府的决策,每户掏出50元,让长达17公里的通乡公路修到了家门口。
在“民情日记”的带动下,雅璜乡还改造了10个村的农电网,建造了手机转发站,安装扩容有线电话380只,更换有线电视传输线路36公里,新建了乡卫生院和雅璜建荣希望小学。
“小民情”转型“大民情”
1999年,嵊州市委、绍兴市委和浙江省委组织部分别发出文件,要求在基层乡镇推广“雅璜经验”,浙江广大干部要下村入户了解情况,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先后5次对“民情日记”活动作出指示,并专程赴雅璜调研。
嵊州市北漳镇干部通过民情微群与百姓沟通。郑洪华摄(资料图)
2001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在浙江省嘉善县主持召开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座谈会。周先樵作为全省3个乡镇党委书记代表之一参加会议并在会上作汇报,受到胡锦涛同志的亲切接见。“民情日记”活动受到高度评价,是开拓乡镇工作新机制、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由此,“民情日记”的经验在浙江乃至全国自下而上逐级推开。在市档案局,还珍藏着当时全市各级干部书写“民情日记”的手稿。“5月27日,本镇乐山湾村村民陈金发反映……”这是当时还在甘霖镇司法所的李小霞记录的民情,她说,每次工作中遇到老百姓反映问题,她都会写进日记本里,“这就像一本工作日历,清清楚楚记着工作中遇到的事、做过的事、尚待完成的事。”
2011年下半年起,全市各乡镇开始积极探索“民情微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5月又召开推进会,全面推进乡镇(街道)“民情微群”工作。去年5月,我市在为民服务形式上再次创新推出“民情脚印”APP ,在仙岩镇、雅璜乡、王院乡实行试点,使民情实况可追踪、民情统计可参考、干部下村可监管,推动驻村干部全域走村。
如今,心系群众、为民解忧的“民情日记”在嵊州不断延续,日记内容不仅仅记在了本子上,更落实到行动上:基层干部们用脚步丈量每一寸民情,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