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3年前第一次来到嵊州时,就对嵊州的根雕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次再来,发现整个产业有了更大的提升,尤其是在一些大师级的根雕艺术家的带动下,嵊州的根雕已经走在了全省、全国的领头地位。”在中国根雕艺术精品展上,来自东阳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文土这样说。
64岁的冯文土从事东阳木雕40多年,创作作品千余件,是首批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还首次对东阳木雕作了13种雕刻技法的理论总结,编著了《东阳木雕技艺》一书,由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在对东阳木雕传统技法研究的同时,他还注重创新发展,独创出“半圆雕”、”自形木雕”、“树皮胞雕”、“根石雕”等多种适应时代风格的技法和形式。他还担任过东阳木雕技校校长,培养了一大批木雕专业人才,当年的多名弟子现在已被评为省级大师。1992年他赴日本进行木雕表演,精湛的技艺得到了日本各界人士及同行的赞誉,被称为“一双神奇的手”。
“东阳木雕与嵊州根雕虽说有联系,但区别也很大,木雕着重于精雕,而根雕着重于巧雕。”问起这位东阳木雕大师对根雕的看法时,冯文土说得头头是道。他说,根雕不同于其他的雕刻艺术,它对原材料的要求非常高。树根就像一件半成品,根雕创作者只需要在它原有的基础上稍加修饰,而不是大动干戈,否则就失去了根雕的真正意义了。所以说一件好的根雕作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棵上等的树根对根雕创作者来说可能是一生的追求。但现在好的材料越来越稀少了,也越来越经不起浪费,对创作者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根雕艺术家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造诣和精湛的雕刻技艺,更重要的是他必须是一个想象力极为丰富的人,面对一棵形态千奇百怪的树根,怎么才能在不破坏它原有形态的基础上对它进行艺术加工,使其成为一件绝无仅有的艺术精品,这是对根雕艺术家最大的考验。
“像这件作品,就是我非常欣赏的,它看上去自然质朴,却又让人有无限联想。”在精品展厅,冯文土指着一件绍兴作者袁鑫伟的根雕作品《戏蟾》说。记者仔细欣赏了这件作品,发现整个作品没有过多雕饰,只是利用树根的原有纹理,巧夺天工地雕刻了一张孩子的脸和一只活灵活现的蟾蜍,看上去却非常吸引人。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说在根雕创作中,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也就是“根艺”。冯文土说。而很多创作者往往习惯于过多雕刻,结果非但达不到好的艺术效果,反而会破坏整件作品,而这是十分可惜的,毕竟,能用于根雕的好材料是越来越少了,每一点浪费都是很可惜的。
当问及这位木雕大师,民间文化产业需要靠什么来传承和发展时,他说还是要靠作品来说话。尊重自然,尊重艺术,不断提高艺术家的技艺和水平,只有这样,我们的民间艺术产业才能越走越远。而嵊州根雕这张文化新名片,也会如这些精美的根雕作品一样,大气而不失精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