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明代的石狮子
仁村榨面·旧日的特色“产业”
行走仁村,我们不得不赞叹它的宁静和悠然。清淡的白墙黑瓦,古朴的木门木窗,目光穿过岁月尘埃,似乎还可眺见当年那些竹氏后裔们为生产仁村榨面而忙碌的身影。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天才蒙蒙亮,还沉浸在梦境中的乡间小路便被一串脚步声惊醒了。这是勤劳的仁村人正肩挑着一箩箩的仁村榨面,一步步走向他们的收获之路。
一张张脸,被榨面映得白花花的;一条条扁担,被两头的榨面压得沉甸甸的。可以想见,当年,当稻谷的种子在土地上生根、发芽、结果时,当灶堂前熊熊燃烧着的灶火煮沸了锅里的米饭时,仁村人心里是何等的欣慰。
仁村榨面起源于何时,已很少有人说得清楚。他们只记得前辈说过“出门三条岭”,从这三条岭出去,仁村榨面便可通向三界、浦口和章镇等地销售。
漫长的旅途,蜿蜒的山道,其中的苦累自是无法说清,其中还埋伏着重重危险。
“有一次,我们路过西山岭,就遇到了几个强盗。”村民竹大爷回忆起自己年幼时随父亲卖榨面的一次险历,仍心有余悸。那是一个秋天的午后,父子俩挑着榨面前往章镇。行至一荒草地,忽地蹿出了两个戴帽子的男人,不由分说,便将满筐的榨面抢了去。看着自己的成果被掠,竹大爷的父亲正想与他们理论,不想,其中一人操起大脚便狠狠朝他的小腿踢了过来……
隔了六七十年的岁月,怀在心头的依旧是愤怒。忆起往事,竹大爷的眉头再一次紧锁了。
如今,一切已不复存在,包括仁村榨面的昔日繁忙,包括仁村人曾经的行行血泪,以及当年发生在仁村的那场空前的劫难和凌辱。
血染仁村·难以磨灭的历史
1941年12月31日夜,一阵震耳欲聋的机枪声在仁村上空响起。紧接着,迫击炮和手榴弹如疾风暴雨般倾注而来。
这是一场日寇发起的偷袭之战。原因是驻上虞魏家的国民党陆军第34师奉命转移,计划赶到仁村宿营时,被驻在上虞丰惠的日寇获悉,他们立即在汉奸部队“小岛部队”的带引下,抄山路来到仁村,抢先占领了仁村东西两个山峰制高点,并部署了包围措施。
炮火声中,国民党陆军第34师在日寇的重重火攻下,奋力反抗,但终于准备不充分,伤亡惨重,死难者100余人。
第二天清晨,日军又出动飞机配合搜山。在荒草蔓延的禹山上,本以为可以避免一场劫难的数十名农民被日军发现。日军抓走了其中的14名壮丁,将他们押到约半公里路外土名叫廿四大炮的山岗上,架起机枪,剥光他们的上衣,将他们逐个击倒,并残忍地用刺刀乱戳。
面对日军的暴行,村民们奋力反抗,终因寡不敌众,其中11人被活活戳死,仅3人幸免于难。
而那些没有上山的日寇,在停留仁村的一夜半天里,把这个小山村折腾得天翻地覆。他们奸淫掳掠,杀猪宰羊,翻箱倒柜,凡值钱的东西几乎都被抢走,不值钱之物或砸或摔,恣意破坏。少数未被捣毁的粮食容器和锅灶内被拉了粪便,其恶作下流,世所罕见。
这群日寇,在撤离仁村时,还抓去了不少村民当挑夫。午前到达离仁村5公里的溪后村,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午炊时间里,日寇官兵兽性大发,在村中到处抓捕来不及逃离的妇女,不分老幼,在刺刀的威逼下就地奸淫。
对于日寇的这场暴行,后人称之为“血染仁村,奸淫溪后”。
历史已成过去,却不能遗忘。在昔日的狼烟散尽过后,我们捡拾一枚记忆的树叶,去感受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温度。
仁村是美丽的,沧桑的,也是坦然的。此刻,她正带着昔日的故事和曾经的叹息,和着汩汩流淌的剡溪一起,滋养着我们的记忆,也滋养着我们悠久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