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婆婆打电话来,让我们双休日有空的话,回家把屋顶的水箱拆了。
其实,屋顶的水箱两年前就已经成了摆设。村里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多年饮水困难的村民终于喝上了十公里外水库的自来水。但婆婆总是担心自来水也会“犯脾气”,说不定哪天又断了水,迟迟不肯拆掉水箱。如今,老人家终于想通了。
婆婆家住在剡溪边,背靠巍巍大山,风光秀美。上世纪80年代之前,村人喝水、用水都靠门前的剡溪。清早起来,到河埠头的上游挑一担水,一天喝的就能保证了。三四十米宽的河埠头,几乎一天到晚都热热闹闹的:主妇们在这里洗衣服、洗菜甚至淘米,夏天到了,孩子们总是往河边跑,一个猛子扎下去,就游到对岸的沙滩地里偷番薯去了。
然而,随着河里挖砂船越来越多,以及上游企业偷排污水,渐渐地,剡溪水变浑浊了,甚至还发出了刺鼻的怪味。祖祖辈辈喝剡溪水的村民,居然连喝水也成了问题。
村里想办法,在沙滩地上打了几口井,先过滤再抽水到村里的自来水厂消毒。就这样,村民喝上了自来水。
一开始,大伙儿还是挺高兴的,特别是家里的男主人,不用每天清早去剡溪边挑水,省了好多劳力。然而好景不长,没几年,水里又有股怪味了——村民们议论纷纷:井离剡溪近,用这样的方法不中用了。
于是大家想尽了办法,各显神通——村里原本有口老井,井水还有点儿咸,但有些人家也将就着对付了;讲究一些的,去隔壁村挑,来回一趟要走半个小时。而更多的人家,则在自家院子里打井抽水,用水箱储水。因为用村里自来水的人家越来越少,后来那个简易的自来水厂也荒废掉了。
婆婆家也在院子里打了一口井,水箱上了屋顶。院子里以前建过猪圈,隔壁人家的下水道也从旁边经过。这样的水质合格吗?大家心里没底,但是不敢送去化验——如果真的不合格,又有什么办法呢!
自家打的井,水里有股浓浓的泥土味。2000年我第一次上婆家,婆婆端出来一杯茶,里面居然有小半杯茶叶,着实吓了我一跳:以前从没见过茶喝得这么浓的人家。原来,为了掩盖水里的泥土味,这一家子个个习惯了喝浓茶!
2013年,婆婆所在的村被列入农村饮用水改造工程项目村。这一年,村民喝上了前岩水库输送过来、又经镇里的自来水厂净化过的自来水。水接通的那一天,大家都像过年似的高兴,婆婆也特地打电话来,告诉我们这个好消息。
村里人家纷纷拆了屋顶的水箱,因为有了水箱,每次放水的时候得留意不让它满出来,挺费事的。我们也叫婆婆把水箱拆了,但她不肯,“万一这水以后还是不干净呢,万一哪天干旱断水了呢?”她总是这样说。
过去两年,在干旱的日子里自来水照样哗哗流淌,这水一直就是这么干净清冽,婆婆终于放心了:“咱村里也和城里居民一样,喝的水安全、卫生,我看这屋顶的水箱可以拆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