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翻阅《今日嵊州》,偶然发现一幅《日出眠牛弄》的摄影,不由得勾起我对57年前的美好回忆——带领学生在眠牛弄水库工地战天斗地的场景。
1958年9月开学不久,学校接到通知:组织部分高年级学生去眠牛弄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当天下午3点钟前向水库工地指挥部报到,不得有误。当时我在珠溪完小任教,担任六年级班主任,校领导指派我带领学生前去报到。明知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我还是二话没说,欣然受命。
说干就干,雷厉风行。一班人马,各带简单行装,随带两名后勤人员,不到一个小时便抵达宿营地上层村安营扎寨。我们被安顿在一幢旧民房里,楼板即大伙的卧铺,楼下为厨房,免费供应全部膳食。
我们切实遵照生活集体化、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的要求行事, 40多名师生组成一个排,下设几个班。必要时班以下临时分设战斗小组。生活紧张有序,早晨起身号一响,一个个快速起床,按时早餐,按时出工,劳动主要是掘土运泥。在一片荒坡上挖土,用畚箕运到相距200米的大坝上。每天任务到班,自觉劳动,包干完成。
劳动的号声一响,工地上马上出现了争先恐后、热火朝天的动人场面。虽然骄阳似火,热气灼人,但大家依旧干得十分认真。挑担子的,吱嘎吱嘎,你追我赶;抬土的,口哼“一二、一二”,来回穿梭;举锄挖土的,高呼“杭唷、杭唷”,一上一下,富有节拍。个个大汗淋漓,笑容满面。小伙子干脆赤膊上阵,只剩一条裤衩;女孩子头发、辫子粘一起,汗珠直往下滴,干脆把辫子打结,用衣服一包,奋战不息。大伙儿不但肯苦干,而且能巧干。他们运用解放军当年“挖地道”的战术挖土,使大块土层轰然倒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运土则借用体育比赛中“接力赛”的方法,提高了效率。
晚上,住宿地没有电灯,靠煤油灯或蜡烛照明,同学们依然兴致勃勃,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大家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有讲故事、猜谜语、配对子、唱歌,不一而足。尤其是唱歌,有合唱、独唱……唱得最起劲、最多的是《东方红》《游击队歌》《志愿军战歌》,如“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歌声铿锵激昂,清脆嘹亮,划破长空,传向远方,催人奋进,鼓舞斗志……
现在的眠牛弄水库是嵊州城东部的“高峡平湖”,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建造水库的初衷是拦洪蓄水,其主要功能是防洪、抗旱。它润泽民生已足足半个世纪,且必将千秋万代,造福于民。时过境迁,眠牛弄水库与时俱进,在巩固主要功能的同时,开发了一些新功能,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秀丽的自然风光,成了人们休闲的水上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