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双卡录音机、电子管收音机、12寸黑白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以及那个时代的锅碗瓢盆和铜火钵;一边是最新潮的樱花整体橱柜、太阳能、浴霸等现代化家装用品;一边是黑白照片上破旧的老庭院,一边是彩色照片上挺拔的别墅楼……12月7日,在文化广场举行的30年巨变最新居家潮流展上,以实物展、照片展等多种形式吸引了众多百姓驻足观望。许多参观者感叹:30年,这变化太大了!
铜手钵的记忆
岁月蒙尘,但站在依旧锃亮的铜火钵面前,37岁的朱小霞显然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朱小霞的家在雅璜乡雅璜村,在上世纪70年代,那里的村民愁穿愁吃愁用,唯独不愁做饭的柴火。冬天的时候,小霞家烧饭做菜时就用大块的木柴,柴火燃尽,就变成大块大块的木炭。
山里天冷,老人都人手一个铜火钵,小霞的奶奶也天天捧着铜火钵取暖。晚上,又把铜火钵塞被窝里捂被子。有一天,因为时间太长,被子竟被烧了一角,幸好还没酿成大火。这以后,奶奶再也不敢把铜火钵放被子底下,大冷的天,也强忍着。
“那时,我也跟奶奶一块睡,总要等到天亮了,人才会暖和起来。”小霞说,想想从前的冬天,都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现在倒好,一到冬天,客厅开空调,卧室也开空调,哪还能冻得着?
电唱机的诱惑
60多岁的王根昌却和记者聊开了他当年听电唱机的故事。
王根昌是金庭镇金庭村人。当年,他们村子里有一个叫王梅娟的女子在上海做戏。回来时,买了一台电唱机和很多唱片回来。那玩意儿稀奇,只要插上电源,放上唱片,再把黑色的指针按到唱片上,那机器就会传出“咿咿呀呀”的越剧。
王梅娟家的电唱机在当年的金庭村是绝无仅有的一台。只要她家的电唱机开始播放,全村人的耳朵都会竖起来。王根昌那时最大的愿望便是也能买一台电唱机,让它一天到晚地唱好听的越剧。可是,那年月,一年忙到头,吃饭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怎么能买得起电唱机呢?这以后,买台电唱机成了王根昌心底里最强烈的愿望。
“30年的变化真是没得说。现在呀,我的大女儿买了一套别墅,又买了一辆车子,家里都有家庭影院呢。”看起来,王根昌感慨万千。当然,他的感慨也“传染”了身边的不少人。
卡拉OK的艳羡
20世纪90年代,组合音响、卡拉OK机随着港台流行音乐大量地涌入了我们的生活,同时,手头上开始宽裕起来的人们开始追求起流行消费来。
求晓艳是1993年结婚的,结婚时买了新房搞了装修。当时刷完墙、铺完地板砖后,就找了个木工师傅上门做了几件家具,配上一些电视机、录音机之类的家电也就差不多了。“可是,我们还花了几千元钱买了一台影碟机和一套音箱,用来唱卡拉OK。卡拉OK那时刚刚开始流行,很多朋友到家里来做客都要唱上一阵。”
那时的卡拉OK一方面代表时尚,一方面也代表着经济实力。一般的人家会购置电视机,但绝不会花闲钱购置影碟机。所以那时候,求晓艳家的卡拉OK让邻里很是艳羡。
“不过,那套设备早被我们淘汰了,现在用的一套要一万多元钱呢。”只是,现在一万多元的设备已不能引起别人家的艳羡了。
老房子和别墅
展板上,照片上的老房子和别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吸引了更多的老百姓观看。
“我们以前就住在这样的屋子里。”人群里一位大妈指着照片上的老房子跟孙女说,孙女的眼中流露出不相信的神情。
“是真的,我们还算好,有3间平房,有些人家一屁股地方,还要四世同堂呢。”祖孙俩一边走一边说。
“一个人连自己的房间都没有,那不是连自己的独立空间都没有了吗?那她怎么听音乐,怎么看书呢?”在孙女的眼中,奶奶的描述似乎难以让人接受。
“哪能跟现在比呢?现在,你们一家三口,每人一个房间,还有那么大的客厅、厨房、阳台,你们是住得太宽敞了。”
祖孙俩渐渐走远,她俩的声音也渐渐地淹没在远去的人群中。
嵊州市民30年来家居上的变化,在给我们带来一段段岁月记忆的同时,也留下了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串串脚印。
|